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锐评   正文

锐评丨马拉松热催生“私兔”陪跑 是发展必然还是对赛事公平的冲击

2025-04-11 06:34:02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在全民奔跑热潮中,马拉松赛事日益火爆。日前,全国近20场马拉松同步开跑,超30万跑者踊跃参与。与此同时,新兴职业“私兔”(私人配速员)迎来发展契机。“私兔”服务,明码标价,从1999元的基础陪跑到万元级VIP套餐,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例如,职业跑者张杨在无锡马拉松以6000元/场完成陪跑服务,3月收入预计突破4万元。为此,职业“私兔”最高月入4万的话题,引发关注。

什么是“私兔”?

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官兔”是必不可少的,有“官兔”,也就有“私兔”了。

所谓的“官兔”,就是主办方聘请的配速员,他们一般会统一着装,身上带着配速气球,以稳定的速度,带领相同速段的选手一起奔跑,作为选手们的参照物。“官兔”不是为某一个人服务的,他是为一个特定群体服务的。“官兔”的数量不会太多,也不是为某一个人来服务的。

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个性定制化私人配速员(圈内俗称“私兔”)。

“私兔”是为个人来服务的,谁出钱他们就为谁服务。“私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陪跑者,其服务涵盖备赛期线上指导、赛前状态调整、赛中配速控制、补给递送、视频拍摄甚至赛后恢复,堪称“一站式马拉松管家”。

“私兔”谁在做,又是谁在请

一场千元的陪跑服务,到底是哪些人在提供?又有哪些人会为此付费?

上海职业“私兔”张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做这一行最高月入4万。“找了‘私兔’,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一个教练、配速员、安全员、康复师和摄影师。”张杨告诉记者,并非人人都可成为职业“私兔”,成为“私兔”的前提是能力要远大于服务者:“一般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跑者才能去做这件事,他们需要靠突出的成绩拿到赛事直通资格,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跑步专业知识。”

张杨说他全马最好成绩是2小时34分左右。“客户认可你的能力后,才会来请你服务,帮助他们享受更好的赛事体验。”张杨的“私兔”定价每场6000元左右。他服务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群体多元,既包括追求成绩突破的跑者,也有需要安全保障的参赛选手和自媒体博主。

他分享了自己做“私兔”的过程:至少提前一周评估跑者的身体状态,进行训练指导,并给出专业的调整意见;比赛前一到两天,抵达对方所在城市,做肌肉拉伸放松,协商制定比赛方案;比赛时,不仅要关注跑者的配速,还得化身摄影师,记录精彩一刻,“那段时间基本是就是服务他一个人了。”

对于月收入,张杨也进行了解释,“私兔”服务仅是收入来源之一,“我还在做陪跑教练、体能教练、跟拍摄像,有时会带着瑜伽垫去田径场‘摆摊’,帮场上的跑者拉伸恢复,这些加起来月入最高差不多是4万元。”

而另一位业内的资深“私兔”王小鹅(化名)介绍,依据客户对赛事的目标不同收费也不同,比如“破四”和“破三”会贵一些,“破三,7000元起步”。

为何需要“私兔”?

在《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非官方配速员”这一称呼。据不完全统计,“非官方配速员”等个性化服务在马拉松比赛中占比达12%。这种现象背后,体现出跑者对成绩的极致追求。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私兔”的出现正是因为赛事官方配速员的存在让更多选手认识到配速稳定的重要性,以及有人带跑的经济性。

从长远看,这呈现出赛事经济越发多元和成熟的趋势,作为个人愿意为服务类消费买单的一个观察窗口,可以持积极的态度看待。

除了“私兔” “急救跑者”也逐渐兴起

与“私兔”的高收入有所不同,另一群特殊跑者正在为“参赛名额”而付费培训。

在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现场,李静(化名)穿着醒目的“急救跑者”马甲奔跑。这位三年内曾参与20余场马拉松赛事的发烧友坦言:“去年报名北马未中签,后来有好友告知她,参加急救培训考取资质,可以获得直通名额。”

而这条通道也催生了特定产业链。上海某社会救援机构推出的“急救跑者定制班”,参加急救培训收费1000元,承诺“包过考核、优先成为马拉松赛事急救跑者资格”。因为中国田径协会明确规定急救跑者需具备AHA(美国心脏协会)认证或是职业医护人员,所以就有不少社会救援机构以此为“卖点”,以培训班“搭售”急救跑者名额。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培训往往非常着急,导致能力资质存在注水现象。

“新生意”市场颇多争议

有业内人士指出,“官兔”本应是赛事的“活时钟”,但商业化“私兔”可能破坏公平性。2024年合肥马拉松就曾出现“流氓兔”事件:某“私兔”为保护雇主强行阻挡其他选手,引发群体投诉。

而“急救跑者”的资质乱象更令人忧心。某地马拉松组委会曾抽查发现,15%的急救跑者无法正确使用AED设备,或在跑步过程中不按规定佩戴对讲机等呼救设备。

对这一现象,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方面,“私兔”参与相关赛事,前提还是要遵循最基本的赛事规则,不能对正常的比赛秩序造成“干扰”。如“私兔”着装等方面就应该与“官兔”严格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误解,扰乱其他参赛者的节奏(之前合肥马拉松就存在这种情况),或是与赛事赞助商的权益相冲突。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夸大“私兔”对于赛事公平性的影响和商业化程度。要知道,从方方面面的因素来看,“私兔”都注定只能是一个极少数的群体,不可能发展到太大的规模。比如,从供给侧看,大型马拉松赛事都需要通过“抽签”来获取参赛资格,而多数“私兔”要想真正职业化,就必须靠非常突出的成绩拿到赛事的直通名额。

也就是说,“私兔”多半是高段位跑者的“游戏”;从需求侧看,聘请“私兔”需要支付不低的费用,也只能是少数大众跑者才能承担的,或者说才有这个需求。

因此,在一场动辄数万人参与的马拉松赛事中,几位“私兔”对赛事公平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事实上,一些高级别的马拉松比赛中,赛事方也会给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请外国国籍的“私兔”,并给予报酬,以帮助他们冲刺最好水平。

而面对争议,市场化力量也正推动行业规范。

2025年初,国内首个“职业陪跑员认证体系”上线,要求从业者至少具备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男子全程3小时10分以内),并完成运动生理学课程。部分赛事开始设立“私兔专属通道”,要求提前报备配速计划。而在急救跑者领域,田协拟推行“双轨制”,将急救资质与参赛资格脱钩,同时提高官方急救跑者的福利待遇。

一句话,只要合乎赛事规则,对于“私兔”及个别跑者聘请“私兔”的行为,不妨多些包容。它一则能够满足一些跑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对赛事的参与积极性;二则也能让一些有实力的跑者多一种能力“变现”机会。这些都未尝不是好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