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06:50:02
来源: 无
风也大,
雨也大,
隔壁老嬷嬷肚也大。
这则耳熟能详的谜语,儿时经常挂在嘴边,谜底:风车。风车是清除粮食中瘪粒、秸秆屑等杂质的常见农具,目前成为老物什,被“请”进乡村博物馆供人观赏。
我曾是制作风车的手艺人,对它有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1977年,我从汤溪中学高中部毕业,回乡务农。老家张村处在深山老林,现属婺城区塔石乡,与遂昌县、龙游县交界。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过得艰难。为了改变窘境,我曾做过屠夫、厨师等职业,因收入微薄,最终都放弃了。
我有心学一门既稳定又体面的手艺,1979年下半年,改行学木匠。
本地有句顺口溜,“道士先生出余仓,木匠老师出井上”,也就是说,本地丧事道士余仓大队名声在外,木匠师傅则是井上大队最为有名。井上有位老木匠“福财师”,技艺高超,大木、小木、圆木样样精通,70多岁了,已在家颐养天年,他建议我拜“根法师”为师。
“根法师”是“福财师”徒弟,手艺了得,在他的指点下,我的技艺突飞猛进,三年满师,两人拼班继续合作做工。
做工期间,有地方风车损坏了,帮忙修复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年,我们在遂昌县金钩里一户人家做嫁妆,某生产队有台风车破损严重,无法使用,准备制作一台新的,几个月还没找到合适师傅。眼看农忙时节快到了,队长心里很着急,后来打听到“根法师”,便火急火燎赶来求助。
“根法师”听了立马答应,待这边活一完工马上赶过去。这是我第一次和师傅一起做风车,通过锯、劈、凿、刨等工序,扇叶、转动轮轴等工件很快完工,到了安装龙口部位时却被卡住了。
龙口是漏斗与风离室相衔接的地方,是整台风车最关键部位,中间有块挡板,我们叫“龙刀”,张合时用来把控粮食流动。它的精密度要求极高,上下左右相差一点,直接影响质量。我看师傅愁眉不展,一会儿把它装上去,过后又卸下来,反反复复对尺寸总是把握不好。眼看夕阳西下,他无奈地拍拍手说,这几天连轴上工,身体疲劳要回家休息几天。
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明白师傅遇到了难题,休息是给自己找借口,回去讨经验为实。到家后,他把我支到一旁,径直向“福财师”家走去。在师爷点拨下,师傅茅塞顿开,回去稍作修整,很快就完工了。
“丑事”说出来,不是说师傅手艺还不精通,手艺人在外做工,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造房子、做嫁妆等常见的活,尺寸可以信手拈来。可制作风车毕竟少数,一两年才遇到一次,有些尺寸被遗忘在所难免。
1982年春,银坑大队13个生产队同时让我们去制作新风车。银坑是革命老区,粟裕将军曾在那一带革命过,民风淳朴,当时还保留原始风俗习惯:祭风车。
风车代表好运和财富,开工前首先搞个简单仪式,塞红包之后才让我们去挑选木材,顺序也有要求,必须从立柱开始。
风车由两根横梁和四根立柱构成,立柱又是支撑扇叶和整台风车的主体。立柱地位有主次之分,类似八仙桌的座位,比如右边为首位,左边次位,风车立柱也按此排列,即前排右边立柱为大,左次之。最主要的立柱确定下来,锯下树桩表示开工大吉。
锯树桩很有意思,为了不使它掉落在地,要用一只米筛接住,再送往队屋里暂时供奉。待完工之日,以送“鲁班师”形式,在做完相应仪式后,让其在溪水里漂走。
完工这天举行祭风车仪式,以祈求神灵庇佑,激浊扬清,衷心祝愿过上太平日子。
仪式结束后当场验收,对方使用过风车并认可后,再次递个红包表示感谢。红包数额均以日工资为标准,比如木匠日工资为1.8元,红包约在2元之间。
风车是集体财产,做工期间由农户轮流做饭,伙食比较丰盛,每餐用酒肉招待,木匠受人尊重,师傅则坐首位。
有一天,师傅家中捎来口信,说有急事让他回家一趟,临走时特意关照,风车完工之日他会赶回来的。当时师傅刚带了名小徒弟,第二天我俩被安排在另一户人家吃饭,连续两天餐桌上竟没一点肉,这是从没有过的。师傅不在身边,他们有所怠慢,我心里很不高兴(后来才知道错怪了对方,这户人家为了方便招待,特意跑到10公里开外的高儒大队买肉,那两天恰好赶上屠夫生病没卖肉)。
想当年我年轻气盛,心里不免产生不满情绪,把怨气发泄到风车上。和小徒弟一合计,加快速度赶制,趁师傅没回来,提早把风车做完。
这天,祭过风车,马上进入验收环节。我对生产队长说:“挑担稻谷来。”稻谷倒入漏斗,风扇摇动,过一会儿生产队长说:“师傅,稻谷扬不清爽。”
风车为榫卯结构,在安装龙口部位时,我故意不把龙刀镶到底,露出约一寸。自己做手脚,自然有办法对付。我说不会吧,便亲自去试验,风轮摇动起来,风速力度加大了,我把龙刀往下一推,颗颗饱满稻谷“哗哗”地从分离室流出来,秸秆屑等杂物全部从风箱里出去。待放慢速度,风力有所减弱,偷偷地把龙刀往上稍提一格,谷粒和谷瘪又被分离开来了。
我煞有其事地说质量没问题,是他们操作不当。生产队长亲自试验,谷物和杂物依然难分离。这会儿,他也看出其中必有端倪,带着歉意地掏出红包,往我口袋一塞。
见对方有这份诚意,我借坡下驴,用榔头对准龙刀猛敲两下,龙刀伸缩到原有位置,所有问题马上解决。
这是我第二次制作风车,有这么快掌握其中窍门吗?对你直说吧!我们手艺人学艺,师傅平时口传的主要是行规,实际操作中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师傅只说一半,留一半让你悟。悟其实就是心授,凭聪明才智去摸索。比如上次做风车所遇的难题,我留了个心眼,观察师傅采用什么办法排除难题,然后回过头向师爷讨教经验,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新高度。这次能给人“使绊子”也不足为奇了。
本地风车分大、中、小三种,早年间水碓房、财主家以大风车为主,生产队用的多为中等风车,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市场开始流行小型风车。我主要制作中型风车,高1.6米左右,长度在1.8米至2米之间。
制作一台风车要8个“工夫日”,和师傅合作4天内完成。后来,汤溪农机厂和中戴木器厂等企业相继推出小型风车,以镀锌铁皮为主要材料,车身轻便,价格更便宜,深受用户欢迎,之后传统木制风车逐渐被淘汰。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