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 07:19:05
来源: 金华市中心医院
春夏交替之际,正是蚊虫活跃的高峰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这些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可能引发高热、出血甚至器官衰竭,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是抵御这类"隐形杀手"的关键。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俗称"蜱虫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发。
蜱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7-14天,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38℃)、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10%-30%。我国河南、湖北、山东等地为高发区域。
2.登革热
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病毒引起,潜伏期3-15天。
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酸痛("断骨热"),部分患者出现皮疹或出血倾向。东南亚、南美洲及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多发。
居家环境:每周清理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安装纱窗纱门,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
户外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树丛、草丛长时间停留,露营时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
特殊提醒:接触牲畜后及时洗澡更衣,宠物定期驱虫,避免蜱虫寄生。
出现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时:
①回忆2周内是否去过疫区、有无虫咬史
②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③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特别警示:被蜱虫叮咬后勿强行拔除,应用酒精棉球浸润虫体后垂直取出。
政府机构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疫区实施预防性消杀。居民发现异常蚊虫密度或群体性发热病例,应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
慢性病患者、孕妇、老年人及儿童更易出现重症。
建议:
1.避免前往疫区旅行
2.居家使用蚊帐+空调双重防护
3.出现症状后6小时内就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可使虫媒传染病发病率降低80%以上。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让我们从清理一盆积水、正确使用一次驱蚊剂做起,筑牢健康防护网。
记住:防虫不是小事,叮咬可能致命,早预防、早就诊是对抗虫媒传染病最有效的"疫苗"。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