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我城 | 30年前的金华年轻人,最爱逛这个市场

2025-04-20 00:06:08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郑宇恒/文 张辉/摄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逛商场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在30多年前的年轻人眼中,在金华,一个极具规模的大型市场也难得一见。

于是,1994年建成并开业的金华商城声名远播。

经过多次改造,金华商城变成现在的模样,不仅在格局与装修风格上焕然一新,还成了人们心中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地标性建筑。

1
综合市场的变迁之路


对于00后、10后来说,金华商城的存在并不特别,他们鲜少将这里作为逛街目的地,只是偶尔陪着长辈前来时,感叹这个外表有些陈旧的老市场里,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区块分布。

打造一个综合性批发市场,是金华商城在31年前就喊出的口号。1994年,金华商城开工建设,规划了26000个标准摊位,由建材(含装饰材料)、百货、家具、轻纺(含化纤布)、农副产品、机械物资等市场组成。

1994年8月9日,金华商城首期6600个摊位开始报名,经营户反应热烈,5天时间,报名结束。

1994年10月,金华商城开业,原新华街小百货市场、原五一路化纤布市场陆续搬入其中。此后,化纤布、服装、小百货逐步形成专业市场,顾客能一站式买到义乌的录像带、东阳的服装、永康的小五金……极大方便了生活。

其中,化纤布市场发展尤为强劲。在开业3个月内,化纤布市场平均每日营业额能达300多万元;至1996年,产品辐射到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后来还形成了布料、辅料市场和服装设计一条街,在这里买布料、制作成衣成为很多金华人的记忆。

金华商城原本的大棚交易区比较简陋,被人们评说为“夏日像火炉,冬天如风箱”。1998年的一场大雪压坏大棚后,改造成为室内市场,并分设化纤布、家电、电脑、服装辅料等12大交易区,实现了“一站逛遍衣食住行”的目标。

2002年,郑海霞逛碎布市场 钱启仁 摄

后来,金华商城经过多次改造,现在成为拥有18个交易区的日用消费品市场,但在网购以及新式大型商超的冲击下,终是不如往日热闹。

不过,老市场依旧有它的受众。记者在一个工作日来到金华商城,沿着金发大道往里走,一路遇见几个拎着大塑料袋,扫货回家的顾客。市民黄女士刚取回新做的床上用品四件套,打算趁着天晴清洗使用,她说:“比起买成品,我更喜欢定做,因为可以自己选花色、订尺寸。金华商城里的店很集中,可以货比三家,逛起来比较方便。”


2
元老级店主的创业体会


作为金华商城内的龙头市场,化纤布市场自出现后,就有极强的存在感,时至今日,许多人在谈论金华商城时,都会加上一句评价:“这里的化纤布市场一直很有名气。”

尤其是碎布市场,金华上了年纪的女人们的记忆里,谁没有在这里淘布料的经历呢?

碎布市场一度走在时尚前沿。

据报道,21世纪初的碎布市场,碎布是从广东进来的,且都是来自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最新款式。外国出现的新款布料,7天之内碎布市场就能见到,3个月后,碎布市场就货源充裕了。碎布市场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浙西南碎布批发中心。江、沪、皖、赣、闽等周边省市客商纷纷到此进货。

如今,在金华商城的布料市场中依然能找到30年前扎根于此的元老级店主,从在路边摆摊,到经营一间店面,他们的创业过程有笑有泪。

王秋英今年64岁,她从25岁开始卖布料,那时还没有金华商城。“我最早在第一百货商店附近摆摊,交三四块钱就可以摆一个晚上,后来搬去将军路。以前卖的是零布,1米到5米、5米到10米的都有。”

金华商城建成后,为经营户们提供了实惠的招商政策,王秋英立刻交了200元摊位费,搬着家当进驻市场。

“过去我们到广东珠海进货,天还没亮就打着手电筒去挑布,一不留神看走眼,就会挑到残次品。生意最好的时候,我一年去了12次广东,每次一去至少半个月,当时我儿子还很小,回来后他都不认识我了。”王秋英说,自己出门时,就让妈妈来帮忙看店,于是“母女布行”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后来宁波也有了布匹市场,她的进货之路轻松许多。

“老板娘,我来取布。”听到顾客招呼,王秋英站起身,拿出去一匹布,她说:“我不会开网店,但有人把我的货挂在他的店铺里,顾客买了就直接过来取。”虽然现在的生意不如以往,但王秋英经历过化纤布市场最好的时候,她靠卖布买了房,儿子也已经长大,自己织的毛衣、编的篮子能得到不少顾客的喜欢,日子这么一天天过去也挺知足。

走出布料市场,来到服装辅料区,每个店铺都放着纽扣、拉链、鞋带等各式各样的产品。

今年50岁的杨旭星经营着一个比较大的店面,按照不同颜色、尺寸与款式计算,里面放了上万种服装辅料,她笑眯眯地说:“1994年我就来金华商城了,以前贪玩,做生意不认真,卖过被套和风铃。因为常帮隔壁卖纽扣的摊主照看摊位,他们离开金华后,把货都送给我,我就这样开始卖服装辅料了。”

在杨旭星的印象中,20年前的金华商城非常热闹,上海、江苏等各地的客人,都坐着大巴车来进货,有时停车场都停不下,“布料和辅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隔得近,对顾客来说很方便,等全部挑完后,再走两步,就可以找到裁缝做衣服”。

服装定制市场里能见到更多来来往往的顾客,他们带来准备好的布料,与裁缝约定工期与价钱。在一众定制店铺中,玲玲的店尤其狭窄。“我在这里30年了,年轻时在厂里学了几个月裁缝后,就出来单干,一个人做,店也不用太大。”她说。

玲玲的店铺中挂满样衣,工作台上放着记录本,详细地写着每一位顾客的要求,并附了一张随手画的服装草图,她一会儿站着裁剪,一会儿转身坐到缝纫机前,动作利索。从业多年来,玲玲不曾收过学徒,被问及原因时,她说:“我们这边一直比较忙,到现在还有很多老客生意,没有时间教徒弟,自己干就够啦。”

3
新的故事正在续写


2011年,金华商城开辟了鲜花市场,这里可以买到鲜切花、盆栽、观赏鱼等,成为许多市民逢年过节的打卡之地。

“鲜花市场不算新,但和商城比起来,这个市场还是挺年轻的。”在金华商城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沿街的一家花店,ins风的装修风格让它有些显眼。

花店店主曹静今年37岁,10年前,她学了一个月的花艺,就一头扎进金华商城开店。在经营过程中,她不断培养自己的审美与技巧,积累起一批老客户。

“原来我的店挺普通,后来慢慢有了追求,就找了设计师整体重装,选取了比较素净的颜色,突出花的特点,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舒服。”曹静说,她主要售卖鲜切花,偶尔还会准备一些少见的进口鲜花,因为客源稳定,每隔两三天,就要处理一批新鲜花材。

曹静专注于线下销售,据她所知,现在的鲜花市场中有一家由几个年轻人运营的花店主营线上业务,做得也不赖。

同样是在2011年,一家餐饮店在金华商城老店新开,每到饭点,门口就排起长龙。

“我们主要做快餐和砂锅,以前附近上班的人、商城的商户来吃得多,现在外面来打卡的人多。”记者来到店内时,老板娘缪姐正在准备晚上的食材。

25年前,缪姐与丈夫相识,两人在金发广场对面开砂锅店,后来见金华商城的一家服装店转让,就搬了过来。由于味道好,老客带新客,积累了一批客源,等一些探店博主将小店分享在网上后,慕名而来的食客愈发络绎不绝。

“每天中午11点左右,店里开始忙了,差不多下午1点后可以休息一会儿。在网上有了名气后,下午两三点也会有人来,说刷到视频特意来吃,我们也不好意思说在休息。”缪姐诉说着甜蜜的烦恼。

下午4点,陆续有顾客来店里吃晚饭,砂锅就位,灶台开火,小店再次忙碌起来。金华商城的故事不断在续写,正如砂锅中咕噜噜冒起的气泡,热烈而有味。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