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头条焦点图   正文

追问丨金华治水,何止十年功?

2025-04-21 07:01:05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周晗盛

【核心数据】

金华治水高分答卷

日前,202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考核结果公布,我市成为全省三个获“大禹鼎”一星金鼎的优秀设区市之一,实现连续11年夺鼎。2024年,全市47个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I~III类水质达标率100%,20个县(市)交接断III类水质达标率100%,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10个市界出境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100%。

【一线蹲点】



水光共舞碧水流“金”

在义乌市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义亭运营部,127根桩基构成的光伏支撑结构已建设完成,污水处理池上方安装了3444块光伏组件。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000千瓦,将于4月底并网运行。“光伏+污水处理厂模式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之举。”运营部经理王志坚算了笔账——年均可节省电费约13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约为1700吨。

义亭光伏安装施工现场 黄杨/摄

铁腕起笔浦阳江

从一条江的治理之道,到全域奔涌的治水革命,金华治水故事要从浦江说起,从拯救一条家乡母亲河开始。

母亲河的样子在浦江县村级河长陈战民眼里是两幅画面——

10年前,河中浑浊不堪,岸上弥漫刺鼻气味;

10年后,水碧如玉,两岸绿柳拂波。

“现在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得很,不少外地游客还慕名来玩水!”他摩挲着巡河日志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语气里满是自豪。自2014年担任村级河长起,他每周2次巡护3公里的蜈蚣溪河段,每月20日带领村党小组成员清理河道,10余年风雨无阻。

决心有多大?誓要碧水长流。

治水硬仗的起点是浦江母亲河浦阳江,彼时这条江一度成为钱塘江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支流。2013年5月6日,浙江“五水共治”第一枪在此打响: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排污点,整治印染企业5家,禁养区747家养殖场全部清零。“浦江治水决心非常大,当时开展零点行动和阳光行动,白天查晚上查,就是为了治理水环境。”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浦江分局李烽对此记忆深刻,他从2015年8月投身治水工作,几乎是“天天查”,要把浦江翻个“底朝天”。

2013年治水前,全市地表水断面三分之二为劣Ⅴ类或接近劣Ⅴ类。2024年,全市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连续8年占比100%。

治水“三级跳”的金华做法

经历了“剿劣”攻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金华实现了从“水浊”到“水清”再到“水美”的蝶变,实现了治污攻坚1.0版本、水质提升2.0版本、生态转化3.0版本的治水“三级跳”,成为全国首批12个达到治理目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的地市之一。

图片

仙源湖 许毓坚/摄

金华做法非常明确:以非常之力建非常之功,治水既要高标准治,更要持恒心管。

金华以改革破冰引领治水突围,全国首创市县两级流域水质“双向补偿”考核机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责任双向挂钩;全省率先颁布《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刚性守护生态底色。兰溪市创新推出农村生态洗衣房模式,牵头制定《金华市农村生态洗衣房建设和管理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生态洗衣房地方标准。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金华始终坚持系统治理,多措并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作为控源治污的重要抓手。市治水工作专班牵头开展“督导帮扶”,推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扩面提质,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镇(街道)116个、生活小区1912个、工业园区107个。新(改)建污水管网2097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工程31个,污水处理能力从污水处理能力从2014年底的78万吨/日增加到2024年的229万吨/日。

山口冯水库 胡赣昌/摄

“治水高质量答卷既是荣誉更是重担,碧水长流,责任常在。”市治水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坦言,金华水脉绵长,干支交错如叶脉铺展,三江六岸水系互通,更需要全市上下同心。为更好地凝聚治水力量,全市配备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3222名,实现主要河道治、管、保水全覆盖。通过组建志愿者护水哨兵团、“洋河长”队伍等民间组织参与治水,全市社会各界参与治水300余万人次,实现治水责任从“河长独奏”到“全民合唱”的转变。

碧波清流润泽八婺

以水为墨,再获新生的河流在八婺大地勾勒出生机勃发的写意画卷,汩汩清流之下有淌不尽的治水新事。

从“治”水迈向“智”水——

晨曦初露,位于义乌的浙中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双江湖污水处理厂,地上是绿意盎然的公园,地下是高效运转的净水世界,这里正在开展金华污水处理厂从“邻避”到“邻利”的有效探索。

厂长何剑虹踱步在负二层的智慧中控室,指着处理设备说:“我们建立了多样化的智慧巡检系统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了少人化值守。”让污水处理厂“藏”起来,还城市一片绿地,让治水更加贴近人心,这不仅是技术胜利,也是理念转变。

从好风景迈向有“钱”景——

在金东区八仙溪畔,白鹭营地内碧波映着积道山影,露营帐篷旁飘来悠扬歌声。“天气好,歌友会早约好了。”游客罗飞指着湖面笑道,这片曾经的寻常溪滩,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推动下,蜕变为集露营、音乐、萌宠乐园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治水兴业的乐章在八仙溪两岸持续奏响,通过“一水带三山”系统治理,不仅实现水质从Ⅳ类到Ⅱ类的跃升,更以“八雅绘美卷”的文旅融合模式,带动沿线农旅产业年增收超千万元。

“水旅融合”故事在金华全域上演。浦江全域构建“15分钟亲水圈”,水生态价值转化突破60亿元,走出独特的绿色发展之路。浦阳江生态廊道设计者俞孔坚欣喜于这一变化,他说,从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到以生态重塑撬动价值转化,浦阳江的涅槃,不仅是水质的提升,更是生态文明的觉醒。

图片

安地水库 许毓坚/摄

从“亲”水迈向“兴”水——

一水相连,古今相映。白沙溪三十六堰古堰坝群,历经1900多年时光的淘洗,如今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周边农田27.8万亩。从东汉卢文台率部筑堰,到如今的保护与创新,金华水利非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今,梅溪、白沙溪先后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创建水美乡镇13个、美丽河湖10条,成为市民亲水好去处,为沿岸乡村注入共富活力。

图片

白沙溪 王素琴/摄

金华治水,何止十年功?从浦阳江畔的壮士断腕,到八婺大地的水韵新生,每一泓清波都镌刻着治水人的坚守。而今站在新起点,金华正以数字赋能破局、以生态红利作答,续写未有终章的治水长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