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8:10:43
来源: 无
近日,金华市洋埠小学组织2-6年级学生开展春季研学活动。低年级学生走进五都钱农业基地,高年级学生探访琐园古村落,通过“动手实践+实地观察”的方式,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这场别开生面的研学课,不仅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在五都钱研学基地,2-3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接地气”的农耕课。他们亲眼见到水牛犁地、亲手触摸锈迹斑斑的木质农具,还见证了无人机喷洒农药、插秧机高效作业的现代农业场景。一顶普通的草帽,通过彩笔涂鸦变成独特的“劳动勋章”。当传统耕作遇上现代科技,学生们发现: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活,而是需要智慧和创新的技术活。
走进琐园村,一块砖雕就是一堂“历史课”。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庄,拥有16座明清古建筑,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在严氏宗祠,学生们用卷尺测量冬瓜梁的尺寸,发现古人建房不用一颗钉子;在务本堂,他们用宣纸拓印砖雕花纹,惊叹于“麒麟送子”“松鹤延年”这些图案背后的美好寓意。
研学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要把问题带回来,把思考延续下去。结束时,很多学生提出了新问题:“能不能给插秧机加上太阳能板?”“古建筑修复能用3D打印技术吗?”这些问题将被带回课堂,成为课堂的探究课题。当知识走出课本,文化就有了温度;当思考扎根现实,学习便有了方向。正如琐园村古建筑群历经风雨依然屹立——教育的意义,正在于让传统与未来,在少年心中稳稳对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