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20:18:53
来源: 无
日前,永康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高空坠落致高位截瘫的劳务损伤纠纷,承办法官施俊超用情理叩开僵持的心门,最终让赔偿拉锯战化为一场双向奔赴的理解。
楼某是一名电力施工及维修专业人员。2023年,楼某受俞某雇佣在其工厂安装消防报警系统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高位截瘫。经司法鉴定,其伤势构成一级伤残。
虽然俞某先行支付了30余万元医疗费,但面对楼某后续治疗、护理及伤残赔偿的巨额诉求,直接坦言倾尽家底也难以承受。双方多次协商无果,矛盾逐渐激化。
案件受理后,施俊超并未急于开庭,而是直奔现场了解情况。
“楼大哥在我厂里受伤的,我肯定有责任。但他作为一名专业电工,在施工过程中不佩戴安全防护工具进行高处作业,协同施工人员也不进行看护,是不是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俞某带着施俊超来到事发地,查看事故发生时的监控。
随后,施俊超踏入楼某家中。楼某僵卧在护理床上,床边是轮椅和疲惫的家人。妻子吕某含泪倾诉,“现在他瘫痪在床,每过两小时必须翻身,婆婆70多岁了还在熬夜帮忙,两个儿子还在上大学,以后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谈起楼某,吕某忍不住擦拭着眼泪,眼里满是对丈夫的心疼和对未来的迷茫。
天平的一端是受害者亟待延续的生命线,另一端是企业主勉力维系的经营火苗,如何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是摆在施俊超面前最大的难题。
“我们工厂这几年经济效益不好,要是一次性赔付这么多钱,现金流就断了,公司可能也要破产了。”一走进调解室,俞某迫不及待地说明自己的难处。
“楼某上有老下有小,现在瘫痪在床,他们一家的后半生你有考虑过吗。”看到俞某脸色发白,施俊超话锋一转,“我们调解工作不仅要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也会考虑企业存续。”
经过与俞某的沟通,施俊超对接下来的调解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来到楼某家时,施俊超向楼某妻子展示人民法院案例库的参考案例,“你们提出的赔偿金额在法律上是很难全部支持的,但是你们的情况确实特殊,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调解来尽快让你们拿到赔偿款。”
“我也想这件事能够尽快了结,但我丈夫后续治疗需要一大笔钱,孩子读大学也需要钱,希望对方能够一次性付清赔偿款。”
眼见调解工作要陷入僵局,施俊超立刻补充道,“我们可以在调解协议里约定,如果俞某未按期足额支付,你们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次日,在施俊超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俞某分三期支付赔偿金,总额于一年内全部支付完毕,如未按期足额履行,原告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俞某攥着刚签好的调解协议书,向楼某家人深鞠一躬,哽咽着说,“这一年我总会梦见老楼从架子上摔下来,感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理解,我一定会按期支付。”
楼某妻子哑声道,“这些年老楼也帮你工厂干了不少活,你的人品我们也都看在眼里。”
此时此刻,那张薄薄的调解协议将冰冷的赔偿数字转化为了温暖的生命托底。
结案后,施俊超在办案手记中写道:每起劳务损伤案件背后,都是两个家庭的生存之战。法官不能只做裁判者,更要成为社会关系的修复师。当冰冷的数字遇上滚烫的人生,我们需要用司法的温度焐热天平两端——让受害者的轮椅前有路可走,也让责任方的厂房里有灯常亮。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