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10:14:12
来源: 无
连日来,在婺城区雅畈镇下店村,规划设计容量达280万立方米的生态共富示范区渣土消纳场正全速运转。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进程加快,近几年金华市区年均产生建筑渣土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渣土消纳之困也日益凸显。按照传统处置方式,存在消纳能力不足、随意倾倒易发、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既制约项目建设进度,又影响生态环境。
“渣土消纳”之困该如何破解?
近年来,婺城区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区城投集团主导的“生态共富”模式,统筹推进雅畈生态共富示范区渣土消纳场等多个项目,探索出一条城市固废处置与乡村共富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记者在雅畈生态共富示范区消纳场看到,搭载北斗导航定位终端的工程车辆陆续驶入低效林地,通过电子刷卡系统,车辆经核验后,智能道闸自动开启,雾化喷淋系统同步启动抑尘。随后,工程车将建筑渣土准确卸至指定点位,旁边的挖掘机迅速实施分层覆土作业,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这套顺畅流程的背后正是智能化运用的结果。消纳场建有电子身份识别系统,每辆工程车都有自己专属的‘电子身份证’,这也是车辆进出顺畅的保障。同时,工作人员通过浙里办扫码该‘电子身份证’,即可看到相关的电子联单。”该渣土消纳场项目负责人杨俊强说:“通过该电子联单,可实时掌握工程车出场场所、责任单位、运输单位、移出量等信息,真正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全链条监管。”
除了电子身份识别系统,该消纳场还建有“过水池感应系统、雾化喷淋、车辆冲洗、截排水系统”等环保防护设施,构建起“源头管控-过程抑尘-末端治理”全链条防护模式,颠覆人们对传统消纳场“漫天飞尘”的固有印象。
那么渣土运进来以后,又该如何让渣土变废为宝,助农增收?记者了解到,该消纳场通过采用分层覆土、植被重建等技术手段推动消纳场复绿工程,将原低效林改造成高效林地,并同步规划约360亩现代化农业园区,根据土壤改良情况,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林果、花卉、苗木等产业,这样一来,既为村集体创造租金收益,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
随着山坳地势逐层抬升,这片曾经的荒坡,即将开启“低效林-消纳场-共富园”的蜕变。
“生态共富模式将固废处置与富民兴村有机结合,一方面破解城市开发建设中渣土消纳处置问题,服务保障重点工程推进;另一方面将废弃矿地、低效林地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变废为宝。”婺城区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今年1月雅畈生态共富示范区渣土消纳场项目投入运营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受纳渣土约5.6万立方米,为周边6个村集体和村民创造直接经济收益约42万元,初步释放了‘项目运营-集体增收-村民受益’的共富效应。”
目前,基于“生态共富”模式建设的乾西栅川、雅畈镇南干等消纳场,正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接下来,婺城区将在雅畈生态共富示范区渣土消纳场项目的实践基础上,按照“一核多点”布局推进雅畈镇南平矿区、雅畈镇罗芳桥村、琅琊镇庙弯废弃矿区、罗店镇玲珑岩村等消纳场项目,进一步拓展处置网络、强化产业植入、培育富民产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构建起具备年处理1000万立方米渣土的强大能力体系,并以此为支撑,积极带动项目所在的20余村增收创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