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东   正文

新闻背后丨深圳你好,“笨”你而来!

2025-04-24 15:00:53

来源: 无

作者: 陈玉杰

金东区融媒体中心计划推出“天南地北金东人”特别报道时,邀请金华市传媒集团金东中心一起跨越山海。

杭甬、厦门、重庆、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

在金东工作6年多,我多次参与原金华日报社金义新区分社和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的异地采访活动——去西北俯瞰黄土高坡,赴西南领略天府锦绣,到华北聆听英雄壮歌……加上早年忝列金华晚报“长江万里行”“西部行”“沿海行”等采访组,所以此次需前往的上述金东“两会两站(海内外人士联谊会、商会、引才联络站和招商联络站)”所在城市,我均已留下过或深或浅的足迹。

最终,我选择深圳。

(1)

湖南长沙的“文和友”名气很大,作为海纳百川的城市,深圳自然少不了它。

据说,2021年“深圳文和友”开业不久,即改名为主打生蚝的“老街蚝市场”,从内到外改头换面,深圳本地知名商户大举进入,着力进行本地化调整。

其实,“文和友”在深圳并非“水土不服”,而是有关方面“融入本土”的意愿过于简单粗暴,“去长沙化”的实际成效远低于预期,不得已于2023年9月8日起暂停营业。

……

同年10月,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马丹青被借调深圳,开始“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驻点招商工作。

白天忙些也就罢了,一个人的晚饭,长年累月,则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于是,这个籍贯河南、新疆长大、爱好摄影的汉子,每天晚上从租住地罗湖区东方大厦一个40平方米的公寓里外出觅食,走着走着,与刚入驻“深圳文和友”的“笨罗卜浏阳菜馆”就撞了个满怀。

……

3月31日,得知我们抵达深圳,已回到金东原单位工作的丹青,依然热情地推荐他心仪的“笨罗卜浏阳菜馆”:“一个人,一瓶酒,哪怕只有一个菜,我的晚饭也觉得倍香”。

“深圳文和友”位于罗湖区桂园街道解放路3002号,诚如网友所言“四层楼的工业风里藏着老式霓虹灯、铁闸门和街机,仿佛一秒穿越回80年代的市井街头……”

“笨罗卜”创始人姓卜,后与罗先生相识,2015年创办了两人姓与“笨文化”合成的餐饮品牌,食客评价“长沙必吃网红湘菜”。

且不论“笨文化”的核心——视客户为聪明人,“笨罗卜”团队用笨拙、务实、真诚、善良的方式去做“笨罗卜”品牌,也不管“笨罗卜浏阳菜馆”的经营原则——“价格亲民”“现做现卖”,单看门口三排用于排队等候的小凳子,可见其生意火爆。

“浏阳紫苏碎鱼头”“香煎金钱蛋”“酸菜炒粉皮”“紫苏爆炒牛蛙”“原创醋蒸鸡”,我们一行4人,5个菜也吃不完,确实“湘味”很好、分量很足。

“浏阳人辛勤善良,菜馆味朴实平凡”“一条河、一首歌、一道菜……”

“笨罗卜浏阳菜馆”的招牌,实打实!

A区、B区、C区……

“酒未沾唇人已醉,饮两杯去处还早;肴方近口齿先香,吃一餐回家不迟。”

酣畅淋漓吃完晚饭,蓦然发现,这个一眼看去土里土气的“苍蝇馆子”,居然可以同时容纳近千人就餐。

更让人惊讶的,抬眼前后左右,90%以上的食客为年轻人!

根据权威数据,目前深圳市民的平均年龄为32.5岁。

年轻,代表潮流、前卫和个性,也彰显了这座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的独特活力!

(2)

张明接受家乡记者采访

在金东老乡张明眼中,深圳永远年轻。

曾任深圳中国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级)的他,是深圳金华商会名誉会长,粤港澳金东“两会两站”创会会长、站长。

1980年,他从老家参军入伍,之后作为2万余名基建兵之一,参与深圳建设,见证“深圳速度”“深圳奇迹”。

尽管在外几十年,可张明对金华、金东从未有过陌生感。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公检法司安、科教文卫体……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张明认识的老家人太多太多,背后则是他不厌其烦为故乡来客牵线搭桥、甘心付出。

在张明带领下,近年来粤港澳金东“两会两站”帮助金东对接联系了上百家优质企业,为家乡引来源源不断“活水”。

他还与驻深办多次开展大型招商推介会、项目交流会,如深圳智能家居行业对接洽谈会、“潮起金东区·逐梦粤港澳”招商引才推介会、金华市2022年(深圳)招大引强精准招商推介会等。

清瘦的面孔,热情的笑容,谦虚的姿态,细致到席间为金东来的后辈倒酒、夹菜,这位乡音纯正的长者,无愧“最有温情的在外金东人”赞誉。

邵理阳和他的“科研版图”

金东人邵理阳的头衔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他连续5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金华一中、浙江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科学家邵理阳“追光逐电”的科研之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知道邵理阳在科研领域很牛,但说得清、道得明并非易事,比如他带领团队打造的“谛听智联——分布式光纤传感管道安全预警系统”项目。

“光纤好比人体的经络,我们的‘谛听智联’好比中医里的‘搭脉问诊’,我们通过光纤能听风、听地、听海,感知地球的神经网络。”

科研耻于端着架子说教,邵理阳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外行人一下子明白大意。

这得益于他爽朗真挚的性格,和其“明德守正 知行合一”的科研精神坐标。

在南方科技大学邵理阳的办公室里,除了他的电脑、“科研攻坚地图”和书柜、行军床,还有茶香、淡淡的烟草味。

不必猜测邵理阳喜茶抽烟的理由,因为任何成功背后,一定隐藏着咬紧牙关的坚守和夙兴夜寐的追求。

和张明一样,这些年,邵理阳也在为金华、金东的发展东奔西走,身体力行反哺家乡:“我愿成为桥梁,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与金华的产业优势对接。”

面对家乡人,谈笑间,张明、邵理阳都像在金东田野上欢快奔跑的少年。

(3)

前排右二周晨,后排右三作者

我的初中同学周晨,比我迟两年离开安徽蚌埠曹老集。

之所以含泪告别,是因为我们很难在“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家乡立足。

个人不够努力读书当然不能回避,在冠冕堂皇中原官话里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中微不足道,才是逼迫我们南下打工的真正原因。

福建和浙江山水相连,两地就算再怎么人文相亲,对打工者来说,也做不到常来常往。

我从企业起步,一次次怀揣新闻理想踏上采访征程;她从福建出发,一步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我们,都不容易。

由此,30多年来,彼此见面的次数,一只手可以数得过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夜,她坐火车途经金华,我们在火车站月台说过几句话;

2011年深秋,单位组织去粤港澳学习考察,我们在深圳特区报社门口匆匆见面;

2012年春节,我们相约故乡相见,同学们酒酣耳热之际,庆幸大家过得都不算差;

2016年清明,我们在蚌埠探望过王杰老师之后,七八个同学对酒当歌、共叙桑麻。

还有这个春天,青丝渐白的我们,在这个年轻的城市对望,感叹岁月不饶人,如同我们这辈子回不去的故土和青春。

“这次来深圳,去过莲花山吗?”

怎能不去莲花山?

一定要去瞻仰邓小平铜像!

4月1日上午,我们登上莲花山之巅时,看见神采奕奕、目光坚定、大踏步向前走的邓小平铜像前,摆满了鲜花。

当时,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师生正举行敬献鲜花仪式。

我站在孩子们身后,和他们一起,向这位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的世纪伟人鞠躬致敬。

伫立邓小平铜像前,我的思绪飘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吃不饱、穿不暖的痛苦记忆涌上心头。

是“大包干”政策,使中国农村活了起来,更让父辈有头有脸走向祖先。

仰望邓小平铜像,我的眼前闪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为题,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的重要谈话,成为新闻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标志性事件。

是这位88岁老人的“南巡讲话”,让我和周晨这样成千上万“老家不要的人”,在异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应该也包括像张明、邵理阳那样出类拔萃者,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感召下,书写了更多“春天的故事”。

此刻,有风吹过耳畔,那是春风!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