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头条焦点图   正文

光影守望 “照”亮山村 | 第一站:塔石井上

2025-04-25 07:00:24

来源: 无

作者: 章果果 赵如芳/文 杨霄 陈斌 赵创/摄 赵创/视频

去年,我们去了金华的三个偏远山村,给山村留守老人拍照。

去年重阳节那天,我们发了篇稿子,叫做:《一个“项目”在生长——我们去金华的偏远山村,定格一张张笑脸》,老人们发自内心的笑,感染了很多人。

今年,这个“项目”长成了一个真正的项目——金华市民政局第八届公益创投项目。

项目名为“光影守望 亮山村”,我们把服务地点放在了金华的南山区域。这不仅仅是个公益拍摄活动,我们还联合了社会组织和公益人士,希望在拍照的同时,给老人们带去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同时,也希望记录更多山村故事,让更多的山村老人被看见。

第一站,去了婺城区塔石乡井上村。金华市小脚丫公益基金会、塔石乡民政服务站、金华市第二医院的社工和志愿者,以及三位公益理发师,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团队。

井上村是塔石最大的一个村,有1200多人口。不过,和所有的山村一样,大多数人居住在外,留在村里的不到300人中,大多数是老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80人左右。

坐在红色幕布前,老人们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以下,我们听听一些村民的故事。



李逢亭

看到志愿者来到井上村,李逢亭特意赶来,既不理发,也不量血压,而是拿起手机拍照、记录,这些年,他乐意为村里写文章做宣传。

李逢亭在井上村土生土长,对村里的历史传说比较了解。“我们村四面环山,左边的山像龙头,右边的山像老虎,连老虎的爪子都看得出来。村东南面也有山,远看像九龙抢珠,相传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来过。”李逢亭掌握的故事,能说上好几天。

改革开放后,村里多户人家走南闯北做垫肩。1999年,李逢亭跟着亲戚到了湖北武汉,在汉正街一待就是十几年。2013年,他回到金华,在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去年10月退休后,他回到井上村,照顾年迈的母亲。

还没退休时,李逢亭就为村里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他收集整理了《仙牛下凡的传说》《九龙抢珠的传说》等故事,写了村庄简介,创作了村歌《青莲山下井上村》、诗歌《新编四季歌》《井上村抒怀》等。2022年,他创作的金华道情《井上十景》在村里演出,受到村民喜爱。



童汝英

童汝英的麻花辫子有点长,一左一右,快垂到腰间。有人摸她的头发,她会感叹:“老了,不好看了,头发又白又细,牙齿也掉了。”

童汝英今年87岁,生活足迹围绕着龙井转——龙井的上游是塔石乡井上村,下游是莘畈乡井下村,她从娘家井下嫁到婆家井上。在娘家,她摘粽叶、砍柴、种地。到了婆家,还是摘粽叶、砍柴、种地。“不管在哪边,生活都一样。”她就这样忙碌了几十年。直到最近七八年,她才不干活,81岁后到村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吃饭,吃完饭,没事干,就打理两根辫子。如今,她一个月有300多元的基础养老金,这笔钱,在山里挺耐花。“年轻时真苦,现在快活了。”童汝英很满意当下的日子。



潘根花

量好血压,理完头发,75岁的潘根花空了下来。和同龄老人比,她的普通话流利些,毕竟,她在金华城里待了25年。

45岁那年,她前往金华市区太阳城,做起服装生意。多年后,丈夫被查出重病,她果断转掉店面,陪同丈夫治病。丈夫走后,她一个人回到井上村,那一年,她70岁。

44.潘根花.JPG

三女一子都在城里,有的开超市,有的做工程,日子过得都不错,都让她待在城里,她不愿意。山里空气好,左邻右舍也熟悉,她在家门口种点菜,想吃什么临时拔,新新鲜鲜。“我一个人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呢。”潘根花不愿挪窝,儿女们经常回来探望,给她拎来各种生活用品。



郑银花一家

83岁的郑银花笑声爽朗。她说她最爱看电视里的唱歌节目,听那些谈恋爱的歌。不过,她年纪太大,不适合看啦,“你们适合”。说着,她又笑了,笑声如一串铃铛在摇晃。

说这话时,郑银花正坐在自家的杂货店里。杂货店开了43年,卖糖烟酒、洗衣粉、饮料。柜台边放了一溜热水瓶,是给过路人倒开水喝的。杂货店生意最好的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井上村还没通公路,店里的货物是到金华北站进的,汽车运到山坑村,再挑回来。汽水、汽酒最畅销,一块糖一分钱,两根牛皮筋一分钱……就这样一分两分,一角两角,积攒起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老俩口守了大半辈子的杂货店。前两年,女儿李素梅回到村里照顾年迈的二老。一家三口,继续开着他们的杂货店。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