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老龙和他隐居的“松谷桃源”

2025-04-28 15:09:19

来源: 无

作者: 通讯员 朱跃军 文/摄

书里书外的穷酸文人,常常被沦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但隐居在武义桃溪镇松溪水库尾23年的“穷文人”老龙,很少有人笑得下去。

有人说,如果看老龙外表,光其貌不扬还不够贬他。若翻开他自编的诗词楹联集《松谷清音》,字字珠玑、气势磅礴的语句,都来不及找词句夸他。

怪才老龙,这是多数人对他的评价;干净的乡村文人老龙,这是我对他的新认识。

十年后的探访

“老龙,过几天来看你。”这是10年前我和老龙说的一句话。当时老龙听后,淳朴的脸上绽开了花,满满的期待。

转眼10年,那句话成了空话。

“老龙,过几天来看你。”几天前我托人传给他这句话。老龙听后,喜悦的声音当场传回:我在谷底深处等你们,炖好竹笋滚豆腐。

4月24日,算是春天的末梢。我把看望老龙这一想法随口向桃溪镇党委书记金跃建、坛头田庐的徐成斌讲了,没想到他们都爽快地放下手头工作,兴冲冲结伴同行。

我想,这大概也是乡村文人的吸引力吧。

车子在松溪水库边蜿蜒崎岖的山道上颠簸了好一会,极不舒坦。好在被称为“村村是桃源”的桃溪每一条山谷果然都焕发着独特的神韵,很是养眼。

会不会找错了?我感叹这个老龙怎么隐得这么深,我们会不会走错路。“错不了。”金跃建书记斩钉截铁地说,他跑遍桃溪每条山谷,地形熟着呢。

说话间,山坳一低矮泥土屋侧探出老龙身影。“龙头”现身了,我们一见面就开他玩笑。老龙显然很高兴,脸上的皱纹拧成了山丘。

“世外有松溪,泉音自在;心中无俗虑,鸟语悠然。”

老龙家门上这副对联,浓缩了老龙的生活日常。

花20年打造深山草堂

“你们这次来,一切都刚刚好。”老龙带着我们参观他的“松谷草堂”。

简陋的屋后是分成三级的一座花园:第一排种了不少我叫不出名字的花,算是小花园。第二排是个亭廊,名为“竹雨廊”。老龙说是在网上花1.6万元买来的,“全实木的,还上门安装”。老龙对这个价廉物美的亭子很满意。第三排是休闲台,修竹杂木间安置了两张摇椅。老龙说:“晚饭后我们夫妻俩在这里摇摇,舒心。”

“这个家园,我花了20年打造。”老龙说话的语气中带着自豪。一个在常人眼里不喜农事、好笔墨、无固定收入的乡村文人,20年里能收拾出一小片家园风景,确实让人佩服、羡慕。

“这些都是我的,也都不是我的。”老龙的话带着禅意,“不管是来钓鱼的,还是误入山谷的,我这里的野山茶、粗米饭,来吃都不要钱。”

老龙房前屋后长满毛竹,竹笋到处都是。山坳里野茶成片,嫩嫩的茶芽吐绿。

“你空闲时为啥不搞点有机农产品呢?”望着我们好奇的眼神,老龙微微一笑:“待这里赚钱就俗了,我不养一只牲畜,不卖一份农产品,不赚一分这里的‘山水钱’。”

乡村文人的山水坚守

“精彩的在一里地外,那里有两处瀑布,景观比江西庐山还要好。”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夸张,老龙夫妇捧出前几年游玩庐山的影集。

“你看,庐山的仙人洞普普通通,没什么别致。”老龙说,“当然,庐山的名气,在于厚重的人文底蕴。”

老龙这些话,让我们原先打算逗留半小时的行程,拉长到了几个小时。

沿碎石路往山谷深处走10多分钟,果然是一处“水帘洞”般的景观。正是春季雨水充足时节,里外两处10多米高的瀑布倾泻而下,颇有几分壮观。

图片

“大旱时,外瀑滴滴答答,里瀑哗哗啦啦。”老龙得意地说,夏天最热时,这里的气温也只有20多摄氏度。

“多年前,我很多次想要接受邀请,到北京、广东等地去务工、讲课,最后都谢绝啦。主要是怕丢了这个人间仙境,怕被别人‘鸠占鹊巢’。”

当大家沉浸在老龙眼中胜过庐山的瀑布景观时,同行的徐成斌已缓缓踏入水潭,忘了脱鞋。

“我要用双脚探探这里的温度,感受乡村文人的情怀。”徐成斌说,和老龙的“松谷桃源”比,田庐的名字应该让渡给老龙。

图片

再一看,这一带明显经过人为修整:谷底山路平整,沿途搭设休憩石头,瀑布冲击而成的水潭围得规规整整,潭边种上了多株芭蕉、凤尾竹——

老龙愚公移山般搭建“松谷桃源”的点点滴滴三言两语讲不完。74岁的老龙,用20多年光阴述说了乡村文人“桃源归隐”的平凡故事。

我终于信了,老龙是真的热爱脚下这片土地。

吃过老龙家的蚕豆饭后,我们告别老龙。

看望老龙,我是兑现10年前那个约定;离开这个山谷,我仿佛又坠入另一个“松谷桃源”,耳边是清音浮动,鸟语花香。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