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行走丨千年何店“二埠” 春日交相辉映

2025-04-29 13:36:37

来源: 无

作者: 王曙光/文 郑小平 王建明 陈静 朱小燕 王军生/摄

中国传统村落——义亭镇何店村,有着千年历史,人文蔚起。它地处义乌江畔,毗邻佛堂老码头和义亭枧畴马渚渡口,自宋起便以制陶闻名。此地旧有何店渡、石灰渡二埠,来往船只无数,如过江之鲫,商贾一度熙攘,赀货运往全国各地。

4月22日,春日明媚,笔者来到村东的何店渡遗址寻访,只见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地面蜿蜒曲折,古宅厅堂随处可见。一旧窑在磨盘山的山坡倾斜之地,形同卧龙。据称该窑叫“龙窑”,建于20世纪60年代,长约94米,宽1.75米,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专烧制各类大小陶瓷制品,金华地区一带古时称“婺州窑”。它也是迄今全国现存最长的龙窑之一。“在这之前,类似这种‘龙窑’,村里曾有四五条之多,最早的一条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沧桑后相继倾圮。”村党委书记何晓告诉我们。

史载,从北宋到明清、民国时期,何店的制陶业就十分发达,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文化传统。柯山何氏发迹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世代重商、亲商,靠从事制陶业、商贸业发家致富。当年村里有个建窑高手叫何愫贤(别名何东阳),20世纪40至90年代,成为了建窑师傅中的佼佼者。将建窑技术传授给徒弟何伟德、何伟正后,师徒几人在义乌全县就建成20余座龙窑,建窑足迹遍布金华、衢州、杭州、绍兴等地,邻省的上饶、景德镇等地也邀请他们前去建窑。

何店人开挖陶土、烧窑制陶,代为相传,源自村里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地形东低西高,有利于建窑;村边山上有繁茂的松树林,为制陶提供了丰富的薪材。关键之一,还有赖于义乌江便捷的水运,何店渡、石灰渡的作用功不可没;加之民国后兰江铁路通车,何店离义亭火车站仅有5公里,陆路交通也很方便。同时依靠一批制缸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因而产品供不应求。

在龙窑附近的何店陶器厂旧址,我们发现有配套用房保存尚好,一些陶器堆叠着,连同繁盛的记忆,有迹可循。据介绍,何店村的陶器制造工业鼎盛期为20世纪70年代前后,多时有九厂(九个车间),技术工人近百人,一年出过80余窑陶制品。品种之繁多,小到茶碗、筷筒、酒壶、茶壶,大至木陈缸、七斗缸、头缸、水缸,各种瓶、坛、罐,一应俱全。也有工艺精美的花钵、花鼓、花缸等。20世纪80年代,何店的工业陶远销至山东省、江西省的弋阳、景德镇等地,故此,何店陶器厂也荣幸获评浙江省陶器行业的先进单位。

来到何店渡遗址,但见义乌江的江面开阔,晨雾蔼蔼,隔江相望的是佛堂和倍磊老码头,美景飘逸。佛堂是一个以在义乌江上舟楫水运为主的古商埠,民国初期沿江就有10多个码头,何店渡(码头)则位于义乌江北岸的柯山脚下,随陶器厂始建民国年间(《佛堂镇志》初稿<交通篇>载)。它系外销陶器的专用码头,生产的陶器销往义乌江下游的桐庐、富阳及绍兴、宁波等地。

关于何店渡的历史,《品味义亭》和《何店村志》都有一定记载。前者载,“何店濒义乌江而居,江面辽阔,何氏先人名曰其‘云水’。江水流经何店,改为北向南流,其下游约1公里处即是马渚渡,加之自身有义乌江边的何店渡,水路和陆路交通优势更为便捷。这些都是发展制陶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王茂兴,从小跟随爷爷在义乌江上摆渡,成为“义乌江上撑渡人”。据他回忆,1925年,爷爷逃荒至何店,便在江边以摆渡为生,一干就干到近90岁才罢手,因友善、为人正直,被称为“撑渡叔公”(从艄公演变而来的尊称)。直到去世前一年,才离开融进自己无限感情的渡船。“那时,何店等地的制陶业鼎盛,产品销往各地。春夏两季,泊在何店渡和马渚渡等货待运的船每天各有十几艘,场景很是壮观。人们赶倍磊等地集市,去地里干活,过江都得摆渡。外村人过渡每人只收几分钱,但爷爷碰到不凑手的,就不收人家钱,义务摆渡……”王茂兴说。

“石灰埠在江面哪个位置?”王茂兴手指左侧一角,“那便是,距离何店渡三四百米远。”原来,石灰埠是个主要运载石灰等货物的小码头,装运陶器厂的各种陶器,上溯义乌、东阳,下至金华、兰溪、建德、龙游、衢州。同时从金华、常山、江山等地运来的石灰,在此埠上岸,一部分为本村陶器厂制陶所用,一部分再辗转销往周边各村镇。最远的溪华、黄山村农民也来这里买石灰。

义乌江下通婺江、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入东海。顺义乌江流水到金华,逆溯婺江支流武义江通达永康、缙云、丽水等地……何店渡在水上货物运输方面,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承载着一个重要地域的经济、人文发展史。但随着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义乌来摆渡过江的人渐渐少了。20世纪90年代初,马渚渡成为义乌最后一批停渡的渡口。2002年以后,它与另一个“农渡”周墟渡被撤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何店渡临江而置,因水而繁盛,何店村一度成为义乌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成为浙中一带的陶器输出地,成为目前义乌村居古陶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可赞可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