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15:04:25
来源: 无
策划:张明 丰晓原
文字: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孙武斌
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吴铮誉
图片: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吴潮宏
视频: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周金权
海报: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 艺
心声:
“火腿腌制是传统技艺,时代在变,创新势在必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华火腿腌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通
走进金字火腿的展厅,空气中飘散着咸鲜的醇香。55岁的陈顺通站在一排排火腿前,手指轻轻拂过悬挂在铁架上的火腿,绛红色的表皮在灯光中泛着玉石般的光泽。这个动作,他重复了38年。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的少年,到国家级非遗金华火腿腌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顺通用半世纪光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将时间的味道凝练成一块块会呼吸的火腿。
盐粒里的千年密码
陈顺通与金华火腿打了38年交道,今年3月,他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系全国第三个获此荣誉的火腿大师。
他出身火腿世家,父亲和姑父都从事火腿制作工作。至今,陈顺通还记得,从童年开始,就看着父亲将刚宰杀的猪后腿平铺在青石板上。春寒料峭中,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抓起粗盐,沿着腿肉肌理细细揉搓,盐粒与鲜肉摩擦发出沙沙声,如同某种古老仪式的序曲。“盐是火腿的魂,多一分则苦,少一分则腐。”父亲的话语和着盐粒落下的节奏,刻进少年记忆深处。
而成就一只金华火腿,需要经过八大步骤48道工序,耗时约一年。其中,上盐是腌制火腿的灵魂,必须根据腿支大小、腿心厚薄、肉质粗细、新鲜程度和气温湿度高低,正确掌握用盐时间和数量。用盐间隔时间和数量,应视温度、湿度和风速而定,一般分六次用盐。整个腌制过程约需25-45天。
“头盐上滚盐,大盐雪花飞,三盐四盐扣骨头,五盐六盐保签头。”陈顺通向记者展示了给火腿上盐的手法。他手腕悬空一抖,粗盐如雪粒坠入火腿的褶皱,深浅不一的沟壑瞬间被填成“银白山脉”。
在机械化浪潮席卷制造业的八十年代,陈顺通依然固守着祖传的“低温中盐”工艺。每天凌晨四点起,他带着徒弟们用竹签刺探火腿不同部位的盐分渗透情况。为掌握精确的盐分比例,他专门定制了含铁量0.8%的粗盐,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让金华火腿在20世纪80年代全省火腿品鉴会上,以独特的“三签香”征服评委——竹签插入上中下三个部位,能闻到层次分明的坚果香、陈香与脂香。陈顺通的火腿腌制技艺水平,也正式跨入大师行列。
“老字号”拥抱“工业化”
火腿是金华的金字招牌,金华民间腌制火腿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早在2001年,金华火腿便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火腿腌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顺通常对年轻工人说:“我们不是在腌制火腿,是在雕刻时光。”在他看来,传统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长河。他培养的27名优秀传承人中,既有能闭眼辨盐的“老把式”,也有精通分子美食的90后海归。这种代际融合的传承生态,让千年工艺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想要火腿品质好,原料必然不能差,金华‘两头乌’就是上选。火腿最后会被雕琢成‘霜刀削下黄水精,月斧斫出红松明’般的艺术品,形态或如柳叶轻盈,或似琵琶圆润。”每每提到火腿,陈顺通就会如数家珍。
“金华两头乌”又称金华猪,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也是我国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猪种、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清单中唯一入选的猪肉类畜种。因其后腿皮薄骨细、肉质硬实,两头乌成为制作金华火腿的上佳原料。
2006年,金字火腿引进现代化设备,模拟传统火腿季节,空调一年四季控温控湿,设置电子探头,随时监测火腿的情况。如今,做火腿不再像以前那样费时费力了,而且整年都可以加工火腿。“以前可能5个人一年生产1万条火腿,现在12个人一年就能生产60万条火腿。”陈顺通感慨道。
匠心里的创新时光
30多年来,陈顺通从未放弃对制作火腿技艺的钻研,一直坚守生产一线,想方设法做好每一只火腿。
“立冬开腌,立春上架”。以前,火腿师傅们做火腿最怕下雨天,下了雨,火腿就晒不成了。也怕倒春寒,天冷冻手。陈顺通回忆,“以前加工传统火腿都是‘看天吃饭’,天气好才能做出质量好的产品。腌制火腿都靠师傅们的手法和经验,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前功尽弃。”陈顺通说,新时代下,火腿师傅不仅要传承传统技艺,还要有创新精神。
多年来,他也一直没有停下传承和创新的步伐。早在2003年,陈顺通就参与研发一款低盐火腿,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还参与研发国内高端发酵火腿——巴玛火腿。火腿冰淇淋、火腿粽、火腿味过桥米线、即食火腿丝……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徒弟学有所成,越来越多新颖的火腿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未来,金字火腿还将新建工厂和生产线,全面实现生产智能化,进一步扩大产量,将达到年产150万条火腿,擦亮金华火腿这一金字招牌。
38年间,陈顺通从一名传统的食品制作工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经历沉淀着这个时代的密码——既有千年技艺的基因,也有创新求变的勇气。小城里的一方美味,能够飘向全国甚至海外,也少不了一个个像陈顺通这样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托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