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 07:11:01
来源: 无
春用艾草、夏取荷花、秋揉桂花、冬添芝麻,在婺式传统糕点里,有着劳动人民对四季的理解。如今,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嘉伟制作的糕点,又为这份独属于金华的甜蜜味道,带来了新的风味。
陈嘉伟今年27岁,兰溪人,是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楼洪亮的徒弟。6年前,他绝对想不到自己会从事婺式传统糕点的研发制作。“我学的是中式烹饪,学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后大多会去从事酒店餐饮工作。”毕业时,他本有留校任教的机会,楼洪亮的一通电话,让他决定回到家乡发展,跟着师傅一起传承金华味道。
在陈嘉伟的童年记忆里,传统糕点是逢年过节走亲戚时才能吃到的奢侈品,鸡蛋糕、红回回、擦酥的香甜味至今仍记得。“历史上,婺式传统糕点种类超400多种,如今,流传下来且在市面上售卖的不到40种。”而提起传统糕点,人们的印象,大多是重油、重糖,不符合当下人的口味和健康追求。
陈嘉伟现在做的事,一方面是还原金华当地各种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糕点,另一方面便是在保留婺式传统糕点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良和创新,使其外观、味道、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最开始接触婺式传统糕点,可以说一窍不通,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比如原材料用哪些,配比是多少?”现在,他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提起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更是侃侃而谈。“每种糕点制作工艺不同,其中很有讲究,相同的材料、配比,蒸和烤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研发一款新式婺式糕点,突破技术难点往往是最关键的。“一款产品从研发到生产,中间要经过几十遍的调试,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它的外观、颜色、口味等。”在楼师傅糕点的展示厅里,有一款药食同源的糕点名叫黄精芡实糕,是在传统糕点芡实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升级,既保留了传统糕点风味,又符合健康饮食的需求。
陈嘉伟告诉记者,黄精芡实糕的研发花了他半个多月的时间。那阵子,他每天都泡在操作间里测试改良糕点,一遍遍地过筛小麦粉,慢火炒黑芝麻,蒸制黄精,然后拌料制作,自己做自己吃。“吃到后面自己已经吃不出感觉了,就开始找同事试吃,再继续改进。”他说,改到最后,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改了多少遍。
不管是研发还是制作,陈嘉伟都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事业。前段时间,他在中国非遗馆参加活动,将婺式传统糕点带去了北京。“在那边待了一个多月,每天现场制作,给观展的人试吃,准备的材料还没到下午闭馆就全部用完了,有些人吃了觉得不错,有回购的也有问怎么制作的。”他说,在北京的那一个多月,每天都很忙碌,但忙得不亦乐乎。
曾经,儿时的他跟着父母拎着糕点去走亲访友;现在,他又把自己做的糕点带给了亲朋好友。陈嘉伟说:“希望能研发出更多好看好吃的婺式传统糕点,让更多人能品味到这份地道的金华味道。”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