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06:00:02
来源: 无
我们称方言为土话。然而,土话未必土。土话也许是古话,是文言。比如筷子,金华各地方言多称为“箸”。吃饭,是“食饭”。他,是“渠”。
土话不土,活泼而又生动。黑漆墨洞、雪白滚壮,老虎吃蝴蝶、小狗望花被单……是未被规训的文字,是如野草般蓬勃的语言。
遗憾的是,方言正在消逝中,连同方言的活泼生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这个栏目,希望从只言片语中,打捞一些有趣的故事,找回一些从前的记忆。
“小居王”。
每个会说金华话的金华人,看到这个词都会会心一笑。哪个金华人不是这样被叫着长大的呢。
“小居王”,金华方言里称呼小孩。“小居王”对应哪几个汉字?很多人未必知道。
根据方言学者曹志耘编纂的《金华方言词典》,答案是:小鬼王。
那么问题又来了:“鬼”为什么发音为“jü”?
盘点盘点金华各地方言,会发现这是个普遍现象。贵是“巨”,乌龟是“乌居”,水是“许”,吹是“区”……也就是说,韵母里的“ui”都变成了“ü”。
这个现象,是吴语的一个特征:支微入鱼。支微入鱼,解释起来有点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依照汉语中古音来分类的支韵类和微韵类例字,在方言(主要是吴语)里的韵母变成了鱼韵或虞韵。
除了“小鬼王”,金华其他县市的方言,对于孩子还有哪些称呼?
比较普遍的称呼就是“小人”。
东阳话叫“细杆”,不知确切意思如何,望文生义一下,觉得挺形象的。
东阳、义乌一带,还有个称呼叫“麻痘鬼”。此处,鬼也念“举”。麻痘,也就是麻疹、天花。对于古时候的小孩来说,是一种要命的传染病。出麻、出痘,是两道鬼门关。民间有云:孩子出过麻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麻痘鬼,起初或许是骂人的话,到后来,演变成了对孩子的昵称。女孩子呢,就叫“麻痘花娘”。
永康话称呼小孩为“小瓜叫”(音),永康话研究专家将其对应为“小家脚”三个字。这个称呼,在金华各县市中较为特别。然而,“家脚”一词作何解?实在百思不得其解,还望有识之士指教。
如同古人用垂髫、总角、黄口等词汇指代孩子,民间语言里,对于孩子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且随语境而变化。以永康话为例,除了“小家脚”,还有小贼、小鬼等称呼。这两者就像麻痘鬼、小鬼王一样,也是昵称。不过,在这里,“小鬼”的“鬼”,不念“举”。
永康话里还有一个词——取债鬼,通常用于骂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个词估计在金华各县市也通用,意思大家也都懂。遗憾如今80后90后的父母,大多不擅方言,没法像上一辈爸妈一样,生动活泼形象地骂一句:“你个取债鬼!”他们更擅长的是这样的表达句式:有些孩子是来报恩的,有些孩子是来报仇的……
“取债鬼”还可以简化为另一个骂人的词:取债。然而,有没有一个“鬼”字,语意可相差大了。“取债鬼”,虽说是骂,还是有几分亲昵。取债,那就是毫不客气地开骂啦。
还有一个“小鬼”们的专属词汇:七岁精。七岁左右的孩子,不再是那个听妈妈话的乖宝宝,开始有了独立意识,爱顶嘴,爱唱反调。读过现代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差不多从七岁开始,孩子们进入了人生第二个叛逆期。古时人们未必有这样的科学认知,不过,他们用一个有趣形象的词汇,总结了这一“人生现象”。这,何尝不是语言的魅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