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16:05:16
来源: 无
走进潘陈俊的蜂场,阳光透过印着养蜂技巧图案的窗帘洒进来,照在整齐排列的玻璃蜜罐上,折射出琥珀色的光芒。这位皮肤黝黑的六旬老人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边摊开着几本养蜂笔记。
跨越千里寻羊 父愿终得偿
“我养蜂之前还养过奶山羊,这要从我父亲的一个心愿说起。”潘陈俊摩挲着桌上的蜂蜡,陷入回忆。潘陈俊十岁那年,父亲偶然听闻欧美家庭常以牛奶、面包作为早餐,认为这种搭配营养丰富,渐渐萌生了养一头奶牛的愿望。然而在那个年代,一头奶牛的价格高达3000多元,对普通家庭而言实在难以负担。相比之下,奶山羊只需500多元,显得亲民许多。就这样,去北方买一头奶山羊回家饲养,成了父亲心中一个朴实而温暖的愿望。
1997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潘陈俊在广东揭阳花10元买了一杯羊奶。即便掺了水和蜂蜜调和,那股浓重的膻味依然让他难以下咽。回家后他向父亲抱怨,父亲却笑着说:“多喝几次就习惯了,羊奶营养好,对身体有益。”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后来因工作关系,潘陈俊多次途经陕西,每每看到当地成群的奶山羊,都会想起父亲的嘱托。但受限于没有私家车等现实条件,父亲的这个心愿一直未能实现。2006年,当潘陈俊终于有能力兑现承诺时,父亲却已离世,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直到2011年,他毅然驾车往返关中奶山羊原产地——陕西省富平县王寮镇,历经30多个小时,跨越3000多公里,终于带回了两只奶山羊,将它们安置在工作的电厂附近。从此,他潜心钻研养羊技术、储奶方法和调奶工艺,每天都能品尝到新鲜羊奶的醇香。
养奶山羊第4年,一位老人路过电厂讨水喝,潘陈俊热情地端出两大碗羊奶。“您家的豆浆真香!”老人赞不绝口,得知是羊奶后更惊讶于其毫无膻味。这个插曲让潘陈俊倍感欣慰。
折翼不失志 蜂舞绘新生
2014年的一场事故改变了潘陈俊的人生轨迹——右手因工致残,但坚韧的他并未消沉,转而开始养蜂事业。“一来为养老做准备,二来听说蜂疗对腰疼有帮助。”他解释道。凭着“养蜂不要种,只要勤放桶”的俗语,他日夜钻研蜜蜂习性,上网浏览贴吧学习诱蜂技巧,研发独特配方,逐渐成为行家里手。
“我从小不爱看书,成绩也不理想,但对养蜂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潘陈俊笑着说道,“我把学习养殖技术当成看动画片,通过视频、图片一点点摸索。”凭着这股钻研劲,他建起了养殖交流群,经常分享专业知识,从“技术小白”成长为农技专家。
“诱蜂要讲究方法,就像坐公交车,路上看到车就拦肯定不行,要到公交车站去坐。通过观察蜂的飞行路线,可以找到蜜蜂集聚点。”潘陈俊常这样形象地告诉网友。他坚持将从网络学来的技术无偿分享,践行“取之于网,用之于网”的理念。11年间,他参加各类培训,与专家深入交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蛰痛化荣光 共酿百花香
2024年,潘陈俊将废弃水电站改造成蜂蜜产业馆,扩大了养殖规模。同年,坦洪乡投入20万元,发展坦洪乡土蜂蜜产业园,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增设了100组完整的蜂箱设备。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养蜂条件,更为土蜂蜜养殖帮扶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该项目创新采用两种帮扶模式:为有劳动能力者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为无劳动能力者代养分红,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养蜂11年来,尽管被蜇上万次,潘陈俊依然每天穿梭在蜂箱间,他已从一个人干变成了带领一群人共赴“甜蜜事业”的领路人。如今,他又开辟了果园,他说:“生活就像采蜜,要不怕辛苦,才能收获甘甜。”望着忙碌的蜂群,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