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永康   正文

“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永康后宅村擦亮“绣品+”文旅金名片

2025-05-08 14:37:18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高婷婷

绣品展示馆陈列着刺绣马面裙、大幅绣品;“共富绣阁”里,妇女们在平车缝纫机前工作;开发中的古艺绣品街,正在涌现出更多刺绣相关业态……走进龙山镇后宅村,到处都能看到昔日繁荣的绣品文化留下的印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后宅村大力发展绣品产业,“家家有缝纫,户户是作坊”,产品远销各地。近年来,该村通过深挖绣品历史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古艺绣品一条街”,开设“刺绣体验馆”“老街茶坊”等店铺和地标,擦亮文旅金名片,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家家都是一座绣品作坊


缝纫机哒哒响,真金白银万两。

上世纪的后宅村,每户人家都是一座绣品作坊。后宅毗邻“绣品之乡”四路,受到辐射,绣品产业发达。妇女靠着一手绣花的好本领,绣出了图案精美的枕头、被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以前枕套上的花开富贵、鸳鸯戏水,都是我们用缝纫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绣品馆内,几台样式不一的缝纫机展示着绣花工具的变迁。村民朱苏金向记者介绍,上世纪,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并称姑娘嫁妆的三大件,而后宅村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她略带自豪地说:“这种西湖牌的市面上很难买,有时还要专程跑到杭州找。”

上世纪80年代,朱苏金和村里其他妇女一样以制作绣品谋生。后宅绣品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妇女负责踩缝纫机绣花,男人在旁打下手翻被套,把成品搬出去卖。绣品销售和“五金行担走四方”类似,将制作好的被套、枕套叠起来,用布匹四面一裹就是一个包袱,村民扛去隔壁四路赶集,或坐绿皮火车到外面叫卖,把后宅的绣品运送到全国各地。

“我小时候,村里已经用上了电动的缝纫机。”村党支部书记朱小波说,“20世纪90年代,后宅的男人是不愁讨老婆的。外面来相亲的女孩子看到缝纫电车,觉得这个村子有产业,都很愿意嫁过来。”


传统绣品焕发生命力


在古艺绣品街上,妇女村民正在将休闲用品企业送来的原材料,利用缝纫机平车进行加工缝制。这些布套、收纳袋等产品加工完成后被企业回收,转化成村里一笔额外收入。

随着技术升级迭代,传统的人工绣花逐渐式微。20世纪初,后宅村绣品产业基本叫停。2020年以来,后宅村全力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围绕“宋韵+绣品”文化,做精“古艺绣品一条街”,开设“刺绣体验馆”“老街茶坊”等店铺,通过擦亮特色旅游“金名片”,激活乡村业态,助力村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

“共富绣阁”共富工坊,正是后宅村推进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助力“扩中提低”的创新实践。村集体积极和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承接来料加工项目,“给村里的妇女找点副业”。“我们村有制作绣品的传统,妇女都有机绣功底,干这个再简单不过。”朱小波说,“这个活抽空就能干,方便兼顾家庭和工作。做得好的,一天能有200多块的收入,村民都很满意。”

村集体免费出租绣品街上的店面作为妇女的工作室,把订单送到不便外出工作的妇女手里,将村民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有效解决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帮助百姓实现增收。

不止如此,后宅村还围绕“绣品+”文化推出更多新型业态。除了用于陈列村庄绣品历史的绣品展示馆,后宅村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许多和绣品有关的壁画、街角小品等装饰。“未来,我们还会开设沉浸式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上手体验绣花。”

2020年被评为金华市美丽乡村,2022年被评为浙江省级美丽乡村,获评先进村班子……围绕绣品文化深耕,如今的后宅村荣誉满满,不复过去的落后模样。面对其他村支部书记的“取经”,朱小波津津乐道:“发展思路对,方向更清晰,有政策支持,越干越有劲!”

“起步时村里没有产业,我们负债干事,向上争取项目,向下干出成果。拿到政府补助奖励,把欠的债一笔笔还上,村庄也面貌一新。”朱小波说,看着家园发展越来越好,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