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10:28:22
来源: 无
风吹着那条小路,小路被风吹得飘飘曳曳,长长地牵出了一个词语“故乡”。我翻开故乡磐安县大山下村的宗谱,也翻阅他乡武义县白革村的族谱,卢琰和朱若功的背影那么高,那么长,从宋清两朝一直拖到现今大山下村和白革村的大地,拖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
后周显德元年(954),皇帝柴荣驾崩。此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返驾入朝,他巡视皇宫大内,发现了两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这两名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第六子柴熙谨,第七子柴熙诲。
江山易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赵匡胤勃然大怒。侍卫们将两名婴儿抢过来,然后准备抱到宫外处死。
“当年舜帝接受尧帝禅位时,尚且不诛杀尧帝的儿子朱均,陛下应天受命,怎么可以不为周世宗留后呢?请陛下三思。”卢琰,这位前朝后周的工部尚书,当今的宋朝大臣,冒死进谏,声振屋瓦。
这世上有一种人,即使在皇宫的屋檐下,也会抬起自己道义的头。
朝堂之外,雨下着,一直从后周淋到宋朝。
大臣潘美以手捏殿柱,以无言相抗。宋太祖见状,忙改口问:“汝也以为不可也”。潘美趁机谏阻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
赵匡胤暂时抬手放过,让潘美抱养柴熙谨,让卢琰收养了柴熙诲,继而加封卢琰为越国公。不久,潘美抱养的柴熙谨殇夭。
是的,“越国公”位高权重,卢琰在“越国公”这个册封旁停顿了一下,拐了过去,就此别过龙马倥偬的仕途。
于是,卢琰向宋太祖请求致仕归农,得到准许。卢琰抱着柴熙诲,携着一家老小,从宋朝的首都开封一直南下来到浙江省磐安县的上卢村。
卢琰好比一棵树,剥落花朵,拔落叶子,放弃果实,撕掉了“富贵”的标签,枝条赤条条,骨棱棱,枝头四大皆空。
他那么急切地想被遗忘,用尽全力倒推回平凡,甚至跌入了落魄。
从此一家三代,归隐皆成为布衣百姓。
后来,卢琰在上卢村“重病而逝”,举办丧礼,做好自己的衣冠冢,向朝廷奏报自己抱病而亡。卢琰带着柴熙诲逃遁到磐安县的大山里,大山下村。
卢琰把柴熙诲改名为卢璇,认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到了柴熙诲成年,卢琰把自己女儿卢锦许配给他。
卢琰和柴熙诲,他成为他的父亲,他又成为他的岳父,是最妥帖的连接,最安好的遁隐,从此不问山外是什么非什么。
是的,卢琰,他是缝合在那件尘世衣裳上的针脚,一针光风霁月,一针大义凛然,一针宅心仁厚,用自己的道义缝续着柴氏家族的血脉。
在大山下村,卢琰建塾延师,亲授课业,教书育人,慧泽村里。
连同卢璇(柴熙诲),卢琰共有九个儿子,俗称九支卢,子孙绵延,人才辈出,分布甚广。
在磐安县仁川镇方山村,九支卢后裔聚集的其中一个村庄。从上古至今,每到大年初二清早,村祠堂里,挂太公卢琰的画像,锣鼓喧天,鞭炮和鸣,香烟袅袅,甚是隆重。卢氏后裔无论是垂髫小儿,或是白发老人,必要“拜太公”。看见您,我总是以一种巨大的情绪托举着我的虔诚跪拜!是啊,我有幸成为九支卢后裔方山村的卢家媳妇,为高华如松的太公卢琰深感骄傲。
合上卢琰的典籍,我跟随着作家们来到武义县白革村。
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春就被夏挤到一边去了,天忽然热了起来,城市就这么被推进初暑里。但是夏天来到白革村就不好意思走进这个村庄,这里春天正眉清目秀地坐着。因为,这里是你的故里,有你的故事,你在我们的期待里万紫千红着。
来到白革村文化园,园子里有两棵钩栗树,枝耸叶阔,雄浑苍劲,这两棵树,是300多年前,你从昆明卸任后带回家乡种植的,树在讲述着你的名字;来到村中的朱氏宗祠,栋梁雕花,飞檐绘彩,房墙上写着你的名字;武义小百花婺剧团,鼓乐铿锵,摇漾晴空,戏文里唱着你的名字……
是的,你,朱若功,这个名字代表着清正、嵩厚、爱民,高山一般地存在。
朱若功,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秀才。康熙四十八年(1709),族人资助,上京会试中进士。康熙五十三年(1714)夏秋遇大旱,太阳连续数月任性地把所有的光芒喷薄而出,晒得田地开裂,河枯苗死,村子里闹饥荒,民不聊生。
村里人于是开始惦记着富户家的粮,借呗,但是——
这年头,粮食是宝,活着是多么急迫的事,多么难熬的题。自扫门前雪已不易,哪管得了他人瓦上霜,谁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富户板着半刚性基层(公路结构层)一样的脸,心里尽是子丑寅卯,他紧紧地捂着粮食,粮仓锁好三道锁,粮库的铁门加上粗粗的铁杆子。
“眼前流水日千里,
何忍仓中积粟红?
若解饥民啼哭苦,
一瓢粥饭即春风。”
朱若功,一会儿一个糯米团子过他的嘴,一会儿一个炮从舌尖滚了出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话儿从黄河渤海荡开去,又从白革村的池塘里绕回来。
富户承情了,于是朱若功带着富户和亲族,在胜因寺施粥,并赴县城向知县恳求赈济。
一勺云,一勺雨,一口惊蛰,一口春分,一碗粥是深深的浅,浅浅的深,是暖暖的稠,稠稠的暖。
从农历三月十三到四月初十,远近400多户,3000多人受到救济。
康熙五十八年(1719),53岁的朱若功赴云南任职昆明县令。当时昆明有欠田税的四千多户,朱若功走村访户,深入调查,了解到百姓困难无力交税,于是分年给予减免。昆明原有“五塘税”,年征万余两白银,百姓负担重,朱若功上报奏请,废了此赋税。
雍正二年,朱若功调任云南贡知县,昆明百姓依依远送数十里。到贡知县赴任后,呈贡乡旱情严重。经实地调查,朱若功于是邀请武义家乡木匠到贡知县传授做水车的技术,用水车车水灌溉,引河水入高地,灾情迎刃而解,并在云南各地传开此技术,云南旱情大减……
是啊,卢琰,朱若功,被你的名字照耀过的地方,总是天高地厚,日月情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