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市区这片麦田迎来丰收,守望麦田,我们捡到了一束有故事的麦穗

2025-05-12 12:54:07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潘慧/文 通讯员 蒋林富 陈紫菲 邵依 摄/视频


秋末的犁铧翻开土壤,一颗颗播下小麦沉睡的梦。等过寒风的蛰伏,等过春雷的惊响,等过初夏的炙烤,等绿意沉淀出金黄,麦穗饱满。5月11日下午,丹光西路518号浙师大附中,这片长在校园里的10多亩麦田是全校师生的劳动成果,如今终于迎来丰收。

镰刀划过,麦秆沙沙作响,麦田演奏起劳动序曲,日落之前,小麦收割完毕。守望麦田,我们捡到了那些有故事的麦穗。



1
成长的麦穗
西藏孩子第一次在金华种地

离家千里之外,旦增和旦增桑姆在高中校园里第一次体验到了秋种麦子夏种稻。

“以前只是听爷爷奶奶说过种田,但自己没怎么干过农活。”旦增和旦增桑姆是高二(20)班学生,他们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市和日喀则市。2023年11月,来金华上学的第一年,他们就和同学一起在稼园基地里播撒小麦。

属于班级的三分田上,有人拿起锄头翻土,有人抱着脸盆播种,有人准备追加肥料……迎着阳光,以金华山为背景,全班师生在田埂上拍下了合影。照片里,旦增举起右手比画,旦增桑姆乖巧地蹲在第二排。

2023年种麦合影

2025年收麦合影

那是属于少年们的第一次种地,翌年也迎来了第一次丰收。令旦增和旦增桑姆没想到的是割麦是个技术活。“老师们先传授技巧,哪只手拿镰刀,哪只脚就要在后面,麦子要一把抓住……”旦增桑姆笑着说,“两垄地,全班都来了,但三四十个人割了好久都没割完,大汗淋漓的感觉。”

风吹麦浪,今年是他们第二次割麦,下午花了不到半小时就收工了。旦增把进步归结于经验,“看过示范之后就发现斜着割会快一点”。一回生二回熟,他一边割一边还和同学比赛,看谁割得快又多。旦增桑姆告诉记者她从综艺节目《种地吧》里偷学了几招,并且实践成功。

旦增桑姆和旦增(右) 潘慧 摄

劳动的快乐还在分享。收割的麦子磨粉做成馒头,吃进了肚子里。而轮种收获的水稻装袋,放进高中生的行李箱,千里迢迢带回了西藏。“回家跟爸妈介绍时,我特别自豪地掏出来说,这可是我自己种自己割下来的!”旦增桑姆说。

上个月,17岁的旦增和旦增桑姆穿着民族服饰,跟小伙伴们在同一片麦田留下了青春的影像。视频里,他们转身跳跃,张开双手,展示属于自己的最佳姿态,11个少年轮流站在中间的C位,冲着镜头招手微笑,配文写着“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愿每一位躬耕少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C位”。

旦增说他的目标是西南政法大学,将来想成为一名律师;旦增桑姆想考重庆大学,首选专业是新闻传播。他们和西藏班的伙伴,一起在金华朝着未来努力奋斗。


2
丰收的麦穗
劳动教育有传承有创新

为了赶今年这一茬麦子收割,在成都出差的浙师大附中党委书记童志斌特意改成了早班飞机,一路加速,顺利在周末下午出现在东莱稼园劳动教育基地。

“名字取自南宋大儒吕祖谦的号‘东莱’,稼园泛指蔬菜种植、庄稼种植。一共有30多亩,每个班每个学科组都有种。”一见面,童志斌就介绍起开辟东莱稼园的渊源。校园的空地使用是盘活棋,2019年,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校方经过认真考虑,决定在学校东侧开辟劳动教育基地。

“因为怕旱地种不活水稻,刚开始先种的小麦,后来在学生家长的提议下,开垦了密密麻麻的田字格,保水种稻成功。”童志斌说,现在基地靠西的一半种了蔬菜,有青菜、玉米、四季豆、香菜、大白菜等,长势良好,靠东的一半统一轮作小麦和水稻。

当天活动邀请了师生、家长、校友和部分兄弟学校的中小学生共同参与,共享丰收的喜悦。左手戴着白手套、右手拿起镰刀,只见童志斌熟稔地割起小麦,抓、割,动作流畅,收放有道。为了传授学生割麦技巧,他曾亲自上阵拍摄教学视频,每次在现场也手把手教高中生干农活。“割的时候可以45度,利用身体的转动”“割下来的小麦要摆放整齐”“打麦不能太小捆,也不能太大捆”……二十来岁时,在外上学的童志斌还经常回家充当主力,干起农活是个老手。

童志斌提到浙师大附中一直以来就有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1960年2月12日的《浙江日报》就曾刊登《金华二中高考成绩全省第一》一文,其中重点介绍了学校根据设备及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生产劳动教育情况。配文的三张图有两张就是这个主题,一张是学生在饲养兔子,一张是师生们在大片试验田里培育春花。

“教育即生活,劳动也是学习。加强劳动教育,是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的主题教育方式。”童志斌说,如今东莱稼园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收获特殊的生活体验,这是在教室里做不到的”。

(部分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