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2:38:34
来源: 无
取一张方寸大小的馄饨皮,轻挑猪肉糜,经掌心翻折,一只立挺的小馄饨便做好了,这是武义宣平人代代相传的手艺。
“小时候,看外婆和妈妈包馄饨就像变魔术!”徐晒笑着说。在宣平,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有双巧手,他记得外婆总在破晓前熬好猪油,母亲选的猪前腿肉要剁足半小时才能达到“黏而不烂”的状态。这份刻在基因里的家乡味,最终让这位曾经的网络工程师,在2023年年初放下键盘,带着母亲蓝建英的拿手技艺走进餐饮业。
起初,徐晒受做影视制片的妹妹邀请,带着母亲前往东阳横店经营小体量剧组餐。有剧组订餐时,蓝建英忙得顾不上吃饭,没订单时又十分空闲。面对这种不稳定的经营状况,徐晒便与母亲商量,开了一家宣平小吃店,主打母亲拿手的宣平馄饨。然而由于宣平馄饨在横店缺乏知名度,加之需要照顾年幼的小儿子,2024年年底徐晒将店铺搬回了武义县城。
从横店影视城旁的创业试水,到回归武义县城,老味道馄饨铺始终坚守家乡风味。每日现熬的猪油裹着酥脆的油渣,这是让馄饨更鲜香的“独家秘方”。“每天起来先包400只左右备着早市,现包现煮的更新鲜”蓝建英说,生意红火时,一天能将30多斤馄饨皮包完,女儿空闲时也会来店里帮忙。
这家藏在街巷的馄饨铺虽开业不久,却已凭借地道的宣平风味吸引了大批回头客,更通过食客们的自发推荐,由快递销往四川、山东等地。最让母子俩难忘的是一位来自杭州的婚礼司仪,这位客人从网上看到有关馄饨铺的推荐帖,特意在主持婚礼前过来品尝,临走时还打包了馄饨和粽子。
从街坊四邻的口碑相传,到游客们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这碗记忆里的家乡味,既是归途游子的温暖港湾,也是异乡来客了解宣平的“味觉名片”。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