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9:02:33
来源: 无
5月15日,在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濒危动物保护基地里记者看到,科研人员王培正在对前期收容的中华穿山甲进行野化训练。“这只中华穿山甲经过4年的悉心照料,目前已经恢复得比较好了。”王培告诉记者,“等过段时间我们将会把它放归野外。”
中华穿山甲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大政策与资金倾斜,加大对珍稀濒危的保护研究,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系统,多次捕捉到中华穿山甲觅食、挖洞的珍贵影像,目前已积累照片1137张,视频347份,为后续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除了中华穿山甲,还有众多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内分布着高等植物1722种、大型真菌115种、野生脊椎动物284种,昆虫125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
为进一步保护濒危动物,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濒危动物保护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该保护基地一期坐落于沙畈乡半溪村的南部边缘,由半溪村原社区服务中心改建而成。基地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华穿山甲,辅以鸟类、猕猴、义乌小鲵等其他濒危动物,目的在于构建集濒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人工繁育、科研监测、野化放归、科普宣传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保护设施。与此同时,保护基地还配备了专业的医疗救护设备,以便对野生动物进行及时救治,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基础的科研设备。
南山保护区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研究基地的启用,标志着婺城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实现了从单一救护到系统研究、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干预的重大转变。
接下来,婺城区将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需求,进一步谋划濒危动物保护基地二期建设项目,立足区域生态本底特征,强化规划引领,构建“栖息地仿真-种群繁育-野化训练”多位一体保护体系;探索创新共建模式,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生态补偿资金配套+公益基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快智能监测平台、科普研学基地等功能模块建设,推动保护成果向科研转化与生态教育延伸,致力于将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濒危动物保护基地建设成为浙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高地。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