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07:08:02
来源: 无
孩子在家说话溜溜的,却被老师反映一句话都不肯说,家长惊讶:“这是什么情况?”
心心(化名)今年8岁,从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平时喜欢唱歌、跳舞,见到小朋友都会主动互动,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很讨人喜欢。然而,最近老师向心心妈妈反映,心心在学校突然变得很沉默,上课叫她回答问题也不说话,起初老师以为是身体不舒服或情绪不佳,随后询问同学情况,了解到这两天平时与同学也不交流,相处不错的同学关心她尝试与她沟通,已经不说话。
心心的妈妈顿时很惊讶,她表示,心心在家一切正常,与家里人沟通没有问题,依旧很活泼,也会与他们一起分享学校的事情。在老师多次反映后,心心妈妈带着心心来到学校,发现确实一到学校,心心就说不出话。于是,心心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进行了检查,最终心心确诊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在家沟通没问题,一到学校就沉默不语,你以为是她内向,殊不知是她生病了。那么,什么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对此,记者咨询了金华市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徐岳中,他介绍,选择性缄默症发病率较低,是一种儿童期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社交场合(比如:学校)无法说话,而在其它熟悉环境中(比如:家)语言能力正常,并且,这样的情况要持续1个月,有的甚至还会伴有躯体症状。
每个选择性缄默症患儿的发病时间不一样。造成儿童患有此病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物因素、有心理因素、有环境因素等。
一、生物因素:家族中有焦虑症或选择性缄默症病史的风险较高。
对声音、社交刺激过度敏感。
二、心理因素:有创伤经历或压力事件,如家庭冲突、搬迁、校园欺凌可能触发或加重症状。
三、环境因素:双语或多语言家庭儿童发病率较高;过度保护或高要求的父母可能加剧焦虑;教师严厉或同伴压力可能强化缄默行为。
四、先天自闭症患儿、有器质性躯体疾病患儿。
像心心这样变化明显的患儿容易及时被发现,然而,有的患儿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内向或社恐。
4岁半的彤彤(化名)来到幼儿园已经半年了,但依旧没有结交到好朋友,每天都是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老师尝试与她沟通,但彤彤依旧没有回应。起初,老师与父母都以为是孩子有点慢热,需要给她适应的时间,但一年过去了,彤彤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善。于是,老师前往家中进行了家访,发现彤彤在家很活泼,沟通自如,在老师的建议下,彤彤妈妈带彤彤前往医院进行精神检查后,被告知彤彤患上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得知结果的彤彤妈妈大吃一惊,本以为只是简单的内向,没想到竟生病了。徐岳中告诉记者,选择性缄默症与内向或认生最大的区别是,缄默症患儿在熟悉环境语言没有问题,只有在特定环境不能讲话,而内向的孩子只是不愿主动社交,被动沟通正常,同时,所有情境中表现一致,只是节奏不同。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大多属于轻症,进行行为干预和认知行为干预即可。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理解和关心孩子,减少压力,及时告知老师病情,更好地配合医院康复治疗。
徐岳中建议,选择性缄默症患儿最佳干预治疗时间在6岁之前,有的患儿随着年龄增大也会慢慢好起来,家长无需过多焦虑。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