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07:00:08
来源: 无
八婺烟火气,至味家乡情。欢迎继续关注金彩云客户端“追问”专栏推出的“金华味闯天下”特别策划报道,感受金华味道跨山越海的进击力量,倾听金华企业“创品牌拓市场”的蓬勃脉动。
大家好,我是1881年诞生于金华仙桥市井烟火的王日顺号,长于晨昏市声,看过百年烟火,经历五代传承,成就了“王日顺号”的金字招牌。144年的光阴里,将一副烧饼油条从寻常早点做成地方风味,如今更是香飘杭州。
1881年,我的创始人王瑞金在东阳市画水镇习得烤饼手艺后,挑着扁担来到金华二仙桥,支起一方炭炉,挂上“王日顺号”招牌,自此开启了守护一副烧饼油条的烟火时光。
即使几经易址,我的门店里的食客始终络绎不绝,一副烧饼油条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你问我,为什么受欢迎,我想大概是——
家传手艺,一脉相承。时间是我的朋友,一百余年来,一副豆浆油条的风味在砧板与炭炉间氤氲成暖,选料、揉面、烘烤等10余道工序,我始终被一丝不苟的匠心紧紧包裹着,成就了动人的时光风味。
我的一天会在凌晨四点“嘭嘭嘭”的和面声中醒来,365天都是如此。传承人王红满始终坚持传统老面发酵,35克一个剂子是标准,一天要用到140斤面粉,做出600余个饼。“水温控制、面的软硬、贴饼手感,这是影响饼口感的重要因素。”王红满从13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饼手艺,和我的默契跨越了40余年。他的一揉一贴间尽显家传手艺。夏天气温高,和面温度38℃,冬天则需要55℃,这是一份热气腾腾的事业。当然,我也知道他的毕生所求,那就是“情愿累一辈子,也一定要守好这门手艺”。
一方小店,四方烟火。“一副烧饼油条,再来碗豆浆”是不少食客早餐的固定搭配。一口咬下,满齿生香,夹杂着油条带来的酥脆口感,食客对我的赞美是我长盛百年的动力之源。几十年来,我始终坚持“服务好、口感佳、价格公道”。我和食客这份跨越百年的相守,是时光里不褪色的温情,让这方小铺飘着不散的烟火。
2024年3月18日,我在杭州鼓楼旁的新炉台亮相。这里毗邻河坊街,紧邻老社区,如何用老手艺、新味道征服杭州人的味蕾?
强强联手,让金华风味更诱人。我在杭州增推了一个招牌产品,那就是两头乌包子。我与金华仙桥牧场合作,将被誉为“中华熊猫猪”的金华两头乌融入古法包子。就这样,一枚包子带着金华两头乌“皮薄骨细、肌间脂肪丰富”的先天禀赋,裹着老面发酵的传统技艺,让杭州食客在舌尖上领略到八婺美食的好滋味。据我的新伙伴朱建介绍,金华两头乌和王日顺号的联手,是业态的重组,让两头乌品牌价值在市井小食中延伸落地。
身处杭州闹市,餐饮行业竞争激烈,我知道要做出积极改变,将营业时间调整延续至晚上,改变传统早餐布局,并对传统风味进行工艺改良,以贴合杭州食客口味。开业没过多久,烧饼夹油条这样的搭配受到了越来越多杭州市民的喜欢,就连著名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也盛赞,好味道!
陈晓卿品尝烧饼油条。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越来越多“有麦香有嚼劲”“口感层次丰富”这样的溢美之辞,让我意识到金华美食在他乡也大有可为。“你别看小小的一个金华饼,我们绝不浪得虚名,连葱都是从仙桥基地专程运过来的。”朱建骄傲地介绍。
从1881年到2025年,我走过了百年光阴,“王日顺号”的金华美食传承,有坚韧不拔,更有锐意创新。
从金华到杭州的这一年,我交出了亮眼答卷:稳居大众点评杭州包子热门榜与好评榜首位,成功入选《杭州米其林指南 2025》,成为杭州唯一以“人均十几元”跻身2025年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小店。
在杭州交出亮眼答卷后,我即将把炉台支向更广阔的天地——上海。2025年,作为浙江小吃代表,我受邀入驻上海豫园和丰楼。不同于杭州鼓楼的市井烟火,豫园的青砖黛瓦将为老手艺增添海派精致,但不变的是仍要用心呈现王日顺号的百年风味。
我的百年进阶之路证明了,即使生于巷弄,仍可闯出广阔天地。金华“土味”美食大有可为,古法传承未有终点,守正创新的创业之路就在脚下。下一站,我还将走向更远的地方,让金华风味征服更多人的味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