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07:21:02
来源: 无
上周末家庭聚餐时,老王家的餐桌上摆满了好菜,痛风3年的老王盯着麻婆豆腐咽了咽口水,最终还是把筷子伸向了青菜。
豆浆、豆腐、豆干……这些豆制品又美味又家常,却成了很多痛风患者的“高危食物”,让人闻之色变。
其实最新研究早已为豆制品平反:适量吃豆不仅不会诱发痛风,反而可能成为保护关节的“营养盟友”。那么,“豆家族”究竟是如何逆袭的呢?
逆袭的“豆家族”
痛风患者谈嘌呤色变,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真相:嘌呤分“温和派”和“暴烈派”。
动物内脏、海鲜、红肉中的嘌呤属于“暴烈派”,它们进入人体后会快速转化为尿酸,尤其是肉类中的嘌呤核苷,简直是尿酸飙升的“加速器”。豆制品中的嘌呤属于“温和派”。植物性嘌呤不仅吸收率低,还自带“减伤装备”——大豆中的膳食纤维、植物甾醇和大豆异黄酮,能抑制肠道对嘌呤的吸收,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 年版)》指出,虽然大豆嘌呤含量略高于瘦肉和鱼类,但植物性食物中的嘌呤人体利用率低,豆腐、豆干等豆制品在加工后嘌呤含量有所降低,可适量食用。
除了嘌呤“低调”,豆制品的营养价值更是“宝藏级”。
豆制品是优质蛋白担当。例如100克北豆腐约含9克蛋白质,几乎不含胆固醇,是痛风患者替代红肉的最佳蛋白来源,尤其适合合并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
大豆中的低聚糖和膳食纤维,能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尿酸的肠源性吸收;钾元素还能促进尿酸排泄,给肾脏减轻压力。
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缓解关节炎症反应,给红肿的关节降降火。
“适量”永远是饮食的核心原则。记住这3个技巧,让豆制品吃得更安全。
1.对加工形态:传统工艺更友好
发酵豆制品(如纳豆、味噌)嘌呤含量略高,建议浅尝辄止;
优先选择豆制品:水豆腐、淡豆浆、千张(加工过程中嘌呤随水分流失);
避开油炸豆制品:油炸臭豆腐、油豆皮等热量翻倍,还可能诱发炎症,得不偿失。
2.控制食用剂量:每天一把豆刚刚好
每天摄入约150克北豆腐或300毫升豆浆或50克豆干,相当于手心捧一把干黄豆的量。
3.搭配“减酸组合”,让营养1+1>2
吃豆制品时,搭配碱性食物如绿叶菜(菠菜需焯水)、冬瓜、萝卜等,帮助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尿酸排出;多喝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樱桃、橙子),能提高尿酸排泄率。
04
挑食不如均衡
很多人误以为不吃嘌呤就不会痛风,却忽略了高糖饮料、酒精、加工肉对尿酸的威胁远大于豆制品。真正的科学饮食是学会抓大放小。
拒绝:酒精(尤其是啤酒)、高果糖饮料、动物内脏、加工肉;
限量:红肉、禽肉、虾等;
欢迎:豆制品、全谷物、新鲜蔬菜、低脂乳制品、蛋类。
豆制品虽友好,但也不意味着可以百无禁忌。每个人的代谢能力不同,尤其是肾功能较弱、处于急性期或同时存在高尿酸血症以外代谢问题(如肥胖、脂肪肝)的人群,更需严格控制量,并避开油炸、高盐调味的豆制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若在食用豆制品后出现明显不适,建议记录摄入量、加工方式及身体反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科普作者名片
赵素丽
医师
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生
金华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
审稿:金华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金惠仙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