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健康   正文

《小风》:在病房里种一株会开花的梦

2025-05-20 07:26:12

来源: 金华市第二医院

作者:

在金华市二院的白色走廊里,

时间总是走得很慢。

而比时间更沉默的,

是那些压在枕头下的情绪

——

关于悲伤,关于感恩,关于爱,

关于“我是否还能好起来”。  

直到某天,

有人轻声说:“我们写点什么吧。”


于是,《小风》诞生了。

▲《小风》读物封面

一、风的来处:一本由患者创办的暖心读物

那是风和日丽的一个早晨,精神科的医护人员们带着住院病人前往江边游玩,大家都感到非常愉悦与放松,总想着要写点什么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如我们办个读物吧,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记录在里面,你们觉得怎么样?”精神科三病区50岁的崔阿姨说道。

“好呀好呀!我现在正是诗意大发呢!”病区里的几个病人也纷纷作出回应。“我们是精神科的患者,所以,就给它取名《小风》。但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它会如暖风一般抚慰每一个受伤的心灵。

这,便是《小风》创办的初衷。

“我们非常支持这些‘朋友们’的创作”,康复中心护士长郑群玲表示,“其实这也是我们康复中职业功能训练的一种方法,我们从不把他们当病人,而是给予充分的尊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非常有才华,我们希望即使他们住在医院里,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风的形状:一页页写满故事的纸  

说干就干。 

毕业于中南大学、曾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崔阿姨,成了《小风》的“主编”。她利用每天康复训练的1小时,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编排内容。

▲崔阿姨在电脑前排版

因为训练时间有限,她在病房内要先和读物的其他编辑们进行策划、构思,还要向病友们征集文章。

没有华丽的装帧,但扉页上印着的一行小字却充满了力量:“当阳光用温柔淹没了我们,让我们一起在风中歌唱。”  

▲康复中心绘画活动

《小风》的栏目像一扇扇小窗:

《心路历程》里,有人写下:“前几年医院三甲复评后,多了很多杂志可以阅读,这令我开心。”“2025年1月28日是腊月29除夕,开心的是那天我在病房看见了免费的烟花。”

《隔空喊话》中,有人写下:“@郑护士长:总是被您幽默而多才的身影吸引。您就像一个全能冠军,无论是乒乓球还是操作电脑,炒菜亦或组织各类活动,都顺手拈来,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王珍医师:如果美丽可以用文字形容,那您的美丽是比文字能表达的还要美。”

《许愿墙》中,有人写下:“希望妈妈明天来看我”“希望早日出院”“希望我们都健健康康的,加油!”

对于这些栏目,崔阿姨和编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隔空喊话栏目是我们对医护人员的情感表达,许愿墙则是抒发了我们内心的愿望,还有我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我们住在这里的种种感受,这期杂志我做了20多天,好在大家都非常支持,病友们积极投稿,工作人员则给我创造条件,我热爱这本读物,是它凝聚了我们,表达了我们,展现了我们的价值。”

三、风的温度:被爱治愈的每一天 

编辑部的“主编”是穿蓝条纹病服的患者,“顾问”是口袋里总揣着糖果的护士长。他们用爱扎起纸页,像包扎一份温柔的伤口。

“目前崔阿姨的精神疾病已得到较好控制,平时在病房里也是小太阳一般的存在,她会积极参与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联欢晚会、茶话会、游园会等,同时她也会帮助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从不喊苦喊累,让大家的生活更有盼头。”郑群玲说道。

▲康复中心联合浙师大艺术学院开展联欢会

《小风》的另一名编辑,29岁的方女士则表示,住在这里有音乐会、体育运动、书法、绘画等等丰富的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用心,他们是真的把我们当朋友,他们会自己烘焙甜点与我们分享,会为我们洗头理发,会像家人一样拥抱我们、鼓励我们,我们被他们感动,希望用《小风》来传递温暖,也希望这份温暖能一直延续下去...

▲郑群玲安慰患者

如今,随着《小风》第一期的到来。  

病友们会围坐在一起,读上面的故事,笑着讨论下一期的选题。  

——原来,风真的能催开花朵。

在精神科的病房里,《小风》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座桥

——连接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护,以及每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 

愿这阵风,能吹到更远的地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