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头条焦点图   正文

婺有话说丨农田沦为垃圾场?保护和整改不该双双“破防”

2025-05-20 17:53:3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许笑/文/视频 赵创/摄 傅军杰/制图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湖南湘潭市黑家湾社区永久基本农田沦为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新闻,再次将耕地保护议题推向公众视野。当记者扒开整改覆土露出钢筋水泥时,暴露的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失责,更折射出耕地保护制度在落地执行中的深层困境。

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后防线”。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面临城镇化扩张、耕地退化等多重压力。法律早已明确其“不得占用、永久保护”的刚性约束。然而现实中,湘潭案例并非孤例:山东曾现覆土30厘米躲避卫星监测的“纸面整改”,广西有企业违法填埋工业废渣后伪造达标数据。

这些现象暴露出部分地方仍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惯性思维,将耕地视为可置换的资源而非不可逾越的底线。而被督察通报后的糊弄式整改更是毫无诚意和效果,本质上是将政治责任异化为技术表演,不仅无法解决建筑垃圾侵占农田的问题,更是对耕地保护制度的公然漠视。这种形式主义的整改行为,浪费了人力、物力,延误了真正有效解决问题的时机,也让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守住耕地红线,需构建“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治理闭环。福建等地已探索将耕地保护纳入党政同责考核,并建立“双罚制”追究属地领导责任;上海通过细化《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也有媒体建议整合AI识别、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同时需正视农民利益,如建立保护补偿基金、衔接粮食主产区利益机制,让耕地守护者不吃亏、有回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保护容不得半点虚假。湘潭的覆土层下,掩埋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唯有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