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07:01:05
来源: 无
“爸爸说在报纸上看到我的照片啦!”“还有我,在这里。”一拿到报纸,7岁的陈可就跟同学刘钰齐得意地说了起来。5月20日上午,因报道而诞生的“我城公益课堂”首站走进金华市教投第三幼儿园。
上周日,金彩云客户端和《浙中新报》头版报道了“我城”系列的黄宾虹公园篇,讲述了金华人为纪念人民画家黄宾虹修建公园的故事。记者在公园采访时,偶遇了来此拍摄毕业照的大(3)班小朋友,摄影记者把这一幕拍照记录了下来,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采访中,记者听孩子们说到公园里矗立着的“铜像爷爷”,但并不知道“铜像爷爷”是谁。一个“我城公益课堂”的想法就此萌生。
报道《黄宾虹公园:忆贤怀古意 清风当如画》见报后,记者联系了黄宾虹艺术馆负责人范璐、金华市教投第三幼儿园园长邢海媛和婺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晓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随后,公益课堂的主题内容、开讲形式、举办时间也很快敲定了下来。
20日上午,大(3)班教室里,孩子们坐在小椅子上,听不同人讲关于“铜像爷爷”和黄宾虹公园的故事。
“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去拍毕业照的地方是哪里吗?”园长妈妈邢海媛亲切地提问,得到孩子们肯定的回答。“那大家知道黄宾虹是谁吗?为什么叫黄宾虹公园呢?”“黄宾虹是个古人。”“黄宾虹去过这个公园,在那里写过诗。”7岁小娃的童言童语让人忍俊不禁。
黄宾虹艺术馆讲解员刘庆立给出了准确答案。“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1865年出生于金华,今年是黄宾虹先生诞辰160周年。”从黄宾虹的童年学画故事到临终前捐赠自己所有创作和珍藏,随着刘庆立缓缓讲述,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人民画家形象在孩子们心中丰满了起来。“黄宾虹公园有话本里的小桥流水,有古朴美的粉墙黛瓦,到黄宾虹艺术馆能看见大师画作,还能看见经典的马头墙。”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则分享了在采写报道过程中挖到的两个宝藏。一个是黄宾虹公园的两张照片,通过1999年6月黄宾虹艺术馆正式开馆前的黑白照与最近用无人机拍摄的公园航拍图作对比,与孩子们互动,感受26年的城市变迁和中式园林的建筑之美。“还有一个宝藏就是清风楼前的斑竹林,当初从金华人的院子里种到了公园。”记者还补上了这片竹林故事的前章,原来它们还是从龙游的一座寺庙中移栽到金华。“斑竹不卖”的原因被举手的小朋友猜中了,两个赠竹故事里传递了平凡人之间的善与爱。
公益课堂上,当朱晓虹从袋子里拿出一块“大木头”时,小朋友们立马投来了好奇的目光。“大木头”的真身是盆栽梅花的枝干和根部。“黄宾虹不仅擅长画山水,也很会画花鸟,他的花鸟画中藏着另一片灵动天地。”朱晓虹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梅花主题的中国画体验。
从梅花的五个花瓣象征五种美好的寓意,到欣赏梅花的美图、观察梅花的细节,有着丰富绘画教学经验的朱晓虹循序渐进,带着孩子们了解“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画梅花就用毛笔沾上红色颜料,点出五个点。”很多小朋友是第一次接触毛笔、宣纸和中国画,除了传授画法技巧之外,朱晓虹更注重在讲解中穿插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知识的科普。“小点就是还未开放的花,下面要用墨补两点,那就是梅花的花托。”
拿起毛笔,沾上墨水,章宸语自信地在白纸上画起S型的主干,再轻轻“长”出许多细枝;“1、2、3、4、5”画一朵大梅花,再配上相伴左右的小梅花,何俊喆还把食指沾上红色,轻轻点出花苞,小手指也成了画笔……拿着自己的画作,是红梅、雪梅、雨梅等不同姿态的梅花,一张张小脸上绽放出了笑容,满是自豪。
“虽然我们有很多如信息课、英语课、美术课等特色课程,但专门的国画课,小朋友们还是第一次上。”邢海媛说,“我城公益课堂”带给了孩子们一堂结合城市文化与传统体验的互动课,“从孩子们专注的神情里,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范璐表示这样的课堂真正拉近了孩子们与黄宾虹公园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身边的公园,让城市记忆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这么多年过去了,黄宾虹艺术馆的建筑还保存得很好。”“公园里有很多绿树,还有很多小动物。”“黄宾虹爷爷很喜欢画山水,也很喜欢写生。”关于“铜像爷爷”和公园的故事,孩子们不光收获了答案,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独家的记忆。
今年1月,《浙中新报》推出全新版面“我城”,每周一期,深入解读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地标,目前已走访了曙光菜场、将军路、雅堂街、四牌楼、明月楼等十多处地方。新推出的“我城公益课堂”希望通过线下课,把这份装满城市记忆的故事汇带给更多人,感兴趣的市民或单位可在本文的评论区留下联系方式,也欢迎有志之士加入公益授课队伍。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