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健康   正文

不开胸修补漏风的心门,九旬抗战老兵重获“心”生

2025-05-21 07:03:02

来源: 金华市中心医院

作者: 通讯员 赵强

近日,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成功为一名90岁高龄的二尖瓣脱垂伴重度返流患者实施了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术后患者心脏返流由重度改善为轻微,心功能显著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此项微创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将为高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90岁的周爷爷(化名)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这位曾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老兵,晚年却因心脏的“门”关不严实饱受折磨——轻微活动便胸闷气急,连散步都成了奢望。爷爷在外院就诊时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经药物治疗,病情仍然反复,遂前往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就诊。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团队经过抽丝剥茧、仔细摸排,确定了引起爷爷心力衰竭的“罪魁祸首”就是二尖瓣脱垂。二尖瓣脱垂属于一种心脏瓣膜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心脏里控制血液单向流动的“门”关不拢了,血液大量倒流,心脏越工作越吃力。这类疾病若放任不管,最终会导致心脏“累垮”。

心“门”坏了,药物治疗不能去除病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开胸进行瓣膜置换或修复,但对年逾九旬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室性心动过速的爷爷而言,开胸手术风险极大,无疑是道“鬼门关”。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团队和周爷爷家人没有放弃,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胡宪清迅速集结了全院力量,邀请了心胸外科、超声医学科、血管外科、介入中心、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为爷爷量身定制了一套微创、不开胸的介入手术方案: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以期用小创伤修复瓣膜功能

术前准备一切就绪,4月21日下午,手术如期开展。术中,胡宪清领衔的心脏瓣膜病团队用食道超声再次精确判定反流机制,以爷爷腿上的股静脉作为入路,在食道超声实时引导下通过导管精准捕获脱垂的“门栓”,钳夹牢靠。

术后监测显示,二尖瓣返流即由“洪水倒灌”骤减为“涓涓细流”,左心房压力由术前的43/9(20)mmHg降至11/6(8)mmHg。术后当即拔除气管插管,爷爷第一时间向手术团队竖起了大拇指。爷爷术后胸闷气促症状消失,3天后顺利出院。

“心脏瓣膜的物理结构破坏了,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只有通过外界干预手段让瓣膜结构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胡宪清解释,对于高龄、外科手术高危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经皮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结构性心脏病学的发展方向。“凡是存在二尖瓣大量返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反流的患者,均可前往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胡宪清说。

这场不开胸的“心脏门栓修补术”故事背后,还有一个巧合——爷爷的老伴王奶奶(化名)4年前因急性心梗也是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得到了良好的救治。近日,胡宪清代表科室团队上门看望了两位老人,二老虽历经战火与病魔考验,但神清气爽,儿孙绕膝,安享晚年。“他们两次跨越生死关,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温度。”儿孙们感慨。

这支创造生命奇迹的心血管内科团队,由一批“精兵强将”薪火相传铸就。历经几代医者拼搏与传承,心血管疑难危重症的抢救水平在浙江省享有较高声誉。科室在深耕传统优势技术的同时,以微创介入为突破点,成立心脏瓣膜疾病诊治团队,近期已连续为两位高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成功实施了微创介入治疗,为复杂心脏病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心脏介入技术创新,以更安全、更精准的医疗技术,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