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婺城   正文

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时代回响⑥ | 陈新华:古窑薪火“淬匠心”

2025-05-21 15:00:45

来源: 无

作者: 金华传媒记者 孙武斌 婺城融媒 方婕 文 摄影:吴潮宏 视频:袁洪阳 海报:张艺

心声:

让婺州窑火生生不息,不仅要守住老手艺,更要开拓新天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新华

立夏已过,室外小雨淅淅沥沥,湿气裹挟着闷热钻进金华婺州窑博物馆内的陈新华工作室。为了让颜料尽快干燥,陈新华一边手持画笔,在瓷器上细细勾勒,一边不时拿起小风扇对着瓷面吹风。闷热的环境并未分散他的注意力,反倒让他更加专注。

“就像女孩子化妆需要打底,我们在彩绘前也要铺一层白底。” 陈新华用幽默的比喻,向记者介绍眼前作品的进展:“这个瓷器已经经过 3次烧制,火候和质地都达到了理想状态。现在我们正在将景德镇的古彩工艺与婺州窑相结合,看看不同技法碰撞能诞生怎样的火花。”话语间,是他对传统工艺创新的执着与期待。


策划:张明 丰晓原

文字: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孙武斌

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方婕

图片: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吴潮宏

视频: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袁洪阳

海报: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 艺


一颗匠心的成长之路


陈新华于1955年出生在金华,从小便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岁时,高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金华古方陶厂当学徒,就此开启了陶瓷艺术的探索之旅。1973年,他前往龙泉瓷厂,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为师,系统地学习青瓷技艺。

同年,陈新华首次接触到婺州窑。“当时,市面上婺州窑风格的器皿数量极少,而且这些器物存在外观粗糙、颜色土灰等问题,难以卖出好价钱。”这让年轻的陈新华心中充满疑惑: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婺州窑,难道真的已经沦落到如此境地?这种反差激发了他对婺州窑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想要揭开婺州窑真实面目的种子。

之后,他又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在傅维安、应真华等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夯实了艺术基础,将雕塑艺术与陶瓷工艺相融合,为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2003年,一场婺州窑文化研讨会成为了陈新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会上,展出的一批古婺州窑瓷器精品令他大为震撼。这些瓷器展现出的精美纹饰、独特造型、温润釉色,尤其是精湛的堆塑艺术,让他深刻认识到婺州窑作为本土文化瑰宝的独特价值。他感慨道:“看了以后心里很震惊,婺州窑原来这么好看!我是专门学陶瓷的,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使命把婺州窑恢复起来。”至此,复兴婺州窑的理想在他心中熊熊燃起。

2007年,陈新华的研究成果“传统婺州窑烧造技术”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认证,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婺州窑千年窑火得以重燃,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4年,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学徒到陶瓷艺术大师的华丽蜕变。

非遗技艺的接续传承

陈新华深知,非遗的存续不仅依赖技艺,更需代际接力。

为此,他十分注重传承梯队的构建,如今,他培养的42名徒弟中,8 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8人获“八婺金匠” 称号,7人晋升高级技师。这支涵盖老中青的队伍,如同婺州窑的“基因库”,让传统技艺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光靠口传心授不够,还要让技艺有文字根脉。”陈新华一面传授拉坯、跳刀、釉下褐彩等传统技法,一面深耕婺州窑陶瓷文化领域。2004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挂牌成立,陈新华全身心投入到婺州窑陶瓷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承与创新发展中。

为了更好地展示与研究婺州窑文化,陈新华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牵头建成的婺州窑博物馆园区于2017年正式开园,陈列分为“探寻古迹”“婺州窑烧制技艺”“古今对话”及非遗体验馆等部分,集中展现了婺州窑的烧制技艺、发展传承历史和各时代代表作品。仅今年“五一”期间,博物馆便接待研学游客2000余人,学生们通过拉坯、施釉等体验课程,感受古窑魅力。同时,他还致力于编著《婺州窑工艺与鉴赏》等专著,将千年经验转化为系统理论。

“郭老师,我看到婺州窑的陈设,自豪!”今年4月底,金华二中组织学生赴浙江省非遗馆研学,一名学生在参观时看到婺州窑作品后,激动地给陈新华的徒弟郭云秀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一古老技艺的热爱与骄傲。

郭云秀向记者介绍,类似的场景近年来频繁上演。随着婺州窑文化推广的深入,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研学、展览等渠道走近这项千年技艺。而让她尤为骄傲的是,师傅陈新华的代表作品早已走出浙江 ——鱼饵瓶、天球瓶等经典器物不仅在金华本土的博物馆常年陈列,更被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纳入国家级馆藏,成为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对话的生动注脚。这些“会说话的文物”,正跨越地域界限,向世人展示着婺州窑釉色流淌间的千年匠心。

传统技艺的现代突围


“传统是根,创新是魂。”陈新华始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探寻着千年窑火的存续密码。

作为我国六大青瓷窑系之一,婺州窑自东汉创烧,历经六朝兴盛、唐宋鼎盛,在金华土地上绵延数千年,其温润釉色与精湛工艺曾书写陶瓷史的璀璨篇章。然而,当工业化浪潮袭来,这项古老技艺也曾陷入传承断层的困境。陈新华至今记得,上世纪末许多古窑址荒草丛生,传统技法濒临失传。

“传统技艺的古朴韵味固然珍贵,但单一的艺术表现难以满足当代审美需求。”艺术创作上,陈新华大胆突破传统桎梏。例如,将“跳刀”工艺从修补瑕疵发展为装饰艺术,赋予其节奏与韵律;创新釉下褐彩工艺,融入现代绘画技法,使褐彩如水墨般晕染,作品《釉下褐彩山水纹大容瓶》便是这一风格的典范。2025年,他推出蛇年生肖主题作品,以卡通化设计打破蛇形瓷器的易损局限,并尝试融合景德镇古彩工艺,赋予婺州窑斑斓色彩。

技术革新方面,他引入电窑炉替代传统龙窑,通过精准控温将成品率提升至80%以上。今年3月,他主导的“陈新华婺窑青瓷省级传承创新工作室”更是入选了2024年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名单。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建设高水平传承人梯队,在恪守古法精髓的同时,开创婺州窑文化传承新格局!”谈及发展前景,陈新华目光灼灼。在他的带领下,这项千年技艺正以创新之魂唤醒传统之根,续写着新时代的窑火传奇。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