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武义这所学校何以“梅开四朵”

2025-05-22 13:12:59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夏斌婷


5月21日晚,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在上海正式揭晓,陈丽俐与鲍陈热的名字赫然在列。尽管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戏曲演员,但她们均毕业于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戏曲专业。加上此前摘得“梅花”的杨霞云、楼胜,这所县城职校已培育出四位戏剧舞台表演领域的最高殊荣获得者。这所县级职校如何成就“梅花摇篮”的传奇?为此记者走进这所“神奇”的学校,对话幕后“种梅人”。

没有铃声的课堂

步入武义职校戏曲楼,最直观的冲击是“安静”——这里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催促。戏曲部负责人张穗萍解释说,45分钟一节课,刚开完腰腿,铃一响又得重来。戏曲教学必须尊重身体规律。在这里,课堂以“身体开发进度”为刻度:学生可能连续两小时练习踢腿,也可能因一个眼神的雕琢耗上半天。这种看似“反常规”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基于戏曲基本功训练的规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穗萍说,戏曲就是‘童子功’,孩子们刚入校时才十二三岁,骨骼肌肉都在发育期,不能蛮练。但是一个项目攻克不了,就很难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开腰、踢腿、拿顶等基本功被铃声切割,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戏曲部从开设之初就是一个没有课间铃声的地方。

哭过累过,没有放弃过


学戏的孩子大多十一二岁入学,正值怕苦怕累的年纪,而戏曲训练的残酷性常让教室充满哭声。张穗萍笑说老师们很会“打配合”,严厉的老师负责立规矩,温和的老师及时安抚情绪。这种“红白脸”策略,“可严”“可甜”的方式,既保持了教学强度,又避免了学生因挫败感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源于教师团队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张穗萍曾是武义80年当地最有名气的武旦,并获得了浙江省婺剧节最佳青年演员,同时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在武义职校戏曲专业有这样经验的老师比比皆是,他们非常善于将舞台上曾经走过的弯路,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年纪尚小的孩子,也更能和他们在学戏过程中感同身受,这种感同身受,让这些老师们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在传递一种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们知道,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与技巧,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真正领悟并内化于心。

接轨一线院团的教学密码

张穗萍清楚地记得,来自金华的周跃英老师曾经指导过鲍陈热的《拷打提牢》,而所有外聘老师们都说陈丽俐、鲍陈热这样的苗子最大的优势就是认真。

20年前鲍陈热在外聘老师指导下学戏时的照片

在武义职校的课程表上,既有婺剧传统程式训练,也有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体系课程。这种“传统+前沿”的混搭,源自学校与中戏、上戏等顶尖院校的深度合作。每年暑期,学校老师都会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各种培训,如果说这是走出去,2000年武义职校便开启了引进来方案,兰香艺术学校的挂牌,就是引入戏剧名角兰香老师,她的到来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悉数传递给这里的孩子们,并在拍戏过程中,让他们发现更优秀的自己。

在武义职校戏曲专业老师们看来,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办学,才是孩子们未来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原因。

武义职技校戏曲专业老师前往台州学习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