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佳音巷|说金华话的黄宾虹

2025-05-23 07:00:04

来源: 无

作者: 作者:高阿大 诵读:刘晓燕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文章▲



说金华话的黄宾虹


作者高阿大

诵读:刘晓燕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这个事情是真的!

黄宾虹,大画家黄宾虹,他在生活里讲的经常是金华话。

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黄宾虹的侄子黄警吾在《黄宾虹在徽州》里曾说过,黄宾虹从出生到成长,一直到十三岁时,才有机会回安徽,此前一直住在金华,没有外出。他的母亲方氏,土生土长的金华人。光绪二年(1876),他的父亲第一次带他回安徽,走亲戚时,“因口音不通,很乏趣味”。就是明证。

光绪三年(1877),黄宾虹再次回到安徽参加秀才考试,他与同学汪福熙一起到歙县的紫阳书院游玩,正好碰到从安徽省城来的督学孙毓汶。这位清末著名学者、达官,一开口就发现黄宾虹讲的不是歙县话,他与另一位老者,问黄宾虹的“身世很详”。这另一位老者,后来被证明是黄宾虹第一位夫人洪四果的娘家大伯。

另外,黄宾虹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职时的学生吴文彬,曾写文章回忆他上课的口吻,“宾老乡音很重,艺术读成尼雪”。他认为,这是受徽州方言的影响。而金华人看到这里,自可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些老先生们读书与上课的语气吗?这种古代的“官话”,尽管有些半文不白的,但听起来格外亲切。“艺术”既然可以读成“尼雪”,那么“美术”自然就是“妹雪”了。格外的风雅有趣!

金华话,东乡、西乡、城区都有差别,黄宾虹的口音偏哪边呢?我认为偏东乡。黄宾虹的母亲是金东塘雅人,他的父亲原打算在澧浦里郑一带扎根,他们家的亲友多为金东人,所以他的口音受金东方言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金东方言,大部分的地方把“吃”称作“食”,把人称为“侬”,非常有古意。

黄宾虹幼年时是有在金东的生活经历的!

比如他曾经画过一张叫作《金华雅岩华藏寺图》的画,上面题了一首诗,说这是一所他幼年时父母经常带去上香的寺庙,现在父母不在了,他很想念他们,借此表达心意。这座寺庙,根据我们后来的考证,就是从前位于金东塘雅横塘水库边的法藏寺,原先它是一座香火很旺盛的唐代古刹,后来破败了,还曾经被改造成一所规模宏大的学校。

这张画,1980年的浙江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上有过报道,原收藏在黑龙江博物馆。现在不知道是不是依然在那?也没见有人公布画面的完整细节,非常遗憾。

比如,他的第二任夫人宋若婴又曾经在回忆录里说,黄宾虹母亲的乡下娘家,“离金华城很远”,他曾经在那里“和表姊妹们骑在牛背上玩耍”。根据我们今天的调查,他母亲的娘家位于金东塘雅镇的下吴村,这里离前面说到过的法藏寺,只有十里之遥。塘雅,就这样以我们前所未知的状态与黄宾虹紧紧联结在了一起。这里,是黄宾虹的外婆家与思亲地!

讨论黄宾虹讲什么话的问题,表面上看和他的艺术创作没有多大关系,这些生活里的细节,好像上不了多大台面。实际上,这是艺术家社会经历与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他的艺术创作的底色问题。金华和歙县相去不远,尽管语言上不通,但风俗相似。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在文化地理上,它们属于同一单元。探讨黄宾虹的语言问题,有助于我们分享名人的文化资源。

黄宾虹是歙县的,也是金华的。我们在黄宾虹的画面与自述的文章上,有时看到的更多是歙县的认同,那毕竟是他父、祖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晚近以来,有着比金华更辉煌的文化、绘画传统。可是金华也是他出生成长的重要所在,是他母系血脉的不可或缺的来源,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想象,他在生活里体现出的应当更多的是属于“金华人”的特质。直到晚年,还在和家人的闲谈中,透露出对金华的浓浓乡思。

安徽歙县、浙江金华,这是黄宾虹人生底色的一体两面。实际在他们这样的家中,歙县话与金华话应该是通用的。他的亲人们有的两种语言都能讲,有的只能讲一种语言,另一种能听不能讲,还有的操着一种“三合土”式的口音,浓得化不开了。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