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范益生和他的“臭坛子”:藏着金华人最朴素的四季滋味

2025-05-26 07:00:11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杨霄/文 赵创/视频

“你敢挑战那臭得让人怀疑人生的烂菘菜吗?”

“来金华不吃烂菘菜,怎懂‘臭’‘香’二字。”

“一年半至两年的烂菘菜,臭味浓烈、鲜味翻倍。”

“两年亚硝酸盐归零,十年融为水状,臭味变‘醇香’。”


点击观看视频↑↑↑

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浙江篇在央视综合频道闪亮登场。节目中,镜头聚焦在了金华那些令人垂涎的地道美食上。其中,厨师张胜华精心烹制的烂菘菜滚豆腐,瞬间俘获了撒贝宁和张凯丽的心。张凯丽尝过之后,更是激动地直呼:“真的好吃,回家我就自己做。”

节目现场,撒贝宁带着几分好奇,缓缓打开了装有烂菘菜的坛罐。就在坛盖揭开的瞬间,一股浓烈刺鼻的臭味如汹涌的潮水般扑面而来,这突如其来的“臭气攻击”,让撒贝宁瞬间被“臭”出了一套表情包。

一罐上好的烂菘菜抵得上一份贵重的礼物。腌制烂菘菜的原料叫“厚大白”,它是厚大高脚白菜的俗称。据考证,宋朝嘉定年间,汤溪镇厚大村村民就开始种植白菜,距今已有780余年。后几经改良,形成秆子高壮而叶子稀疏的厚大白,特别适合做腌菜。

从2015年开始,每到11月,厚大村白菜文化节暨斗菜节活动就会热闹开场,“斗菜”是历届白菜文化节的重头戏,活动现场铺满了捆扎好的大白菜。在厚大村,家家户户都种“厚大白”,村民们选出最好的白菜送来评比,谁家白菜兼具“高、白、重”,就当选为寓意吉祥、好运的“白菜之王”。

“小时候,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腌烂菘菜。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着他们制作烂菘菜。”厚大村村民范益生是厚大村首批尝试将烂菘菜推向市场的村民之一,在他家中,至今仍完好地珍藏着1976年、1985年、2000年、2014年,还有2022年等不同年份的烂菘菜。“这些可都还能食用呢,有不少人找上门来想买,不过我都一一回绝了。”

说起那罐1976年的烂菘菜,背后还藏着不为人知的小插曲。2015年某日,范益生去理发店理发,偶然听到理发店老板与婆婆的闲谈。原来,当年分家时,她们在角落里发现了小半坛1976年腌制的烂菘菜。这个意外的消息,瞬间勾起了范益生的兴趣。此后,他不辞辛劳,三次登门拜访,最终凭借着十足的诚意,将这坛颇具历史的烂菘菜收入囊中。

年复一年,范益生都会雷打不动地制作一批烂菘菜。当你踏入他家那座300多年历史的老宅,映入眼帘的是一坛坛腌制好的烂菘菜,整齐地码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前些年,我制作的量比较大,坛坛罐罐层层堆叠,都快挨着屋顶了。”范益生笑着回忆道。

范益生腌制的烂菘菜不仅吸引了东阳、永康、杭州的顾客,就连长春、哈尔滨等北方的顾客也慕名前来购买。“这些顾客里,有不少是在当地经营餐饮生意,他们希望能把最地道的金华味道带到自己的店里,让更多人知晓。”

范益生饶有兴致地和记者分享起一段趣事。前些年,有一批永康的食客在当地一家汤溪饭店用餐,他们想要品尝最正宗的烂菘菜滚豆腐。饭店老板赶忙拨通了范益生的电话,请他从汤溪开车把烂菘菜送过去。碰巧的是,范益生当时正被一些事情缠身,耽搁了一些时间。然而,这批食客却铁了心要尝到这道菜,硬是在饭店里足足等了他一个半小时。

范益生从村中长辈那了解到,烂菘菜还有个有趣的名字“状元菜”。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元朝末年,村里一位书生赴京赶考。临行前,母亲将腌制的白菜梗装在竹筒里,让他路上吃。长途跋涉中,白菜梗在竹筒里发酵成了烂菘菜。

到京城投宿后,书生用餐时打开竹筒,酸臭与发酵香气四溢,引来了客栈众人围观。有人皱眉问:“这啥菜?好臭!”书生笑着招呼:“都是赶考人,这是老家烂菘菜,尝尝鲜!”众人一尝,赞不绝口,客栈米饭很快吃光。兴奋之余,有人提议:“赶考图个高中状元的彩头,这菜就叫‘状元菜’吧!”

汤溪厚大村有本自己的杂志,刊名为《厚大韵绎》,关于“状元菜”这个故事被范益生收录在其中。除了腌制烂菘菜,范益生也是该村蟋蟀文化协会的会长。厚大村“斗蟋蟀”的习俗历史悠久,在元朝顺帝年间,范氏五世祖瑞十公引进斗蟋蟀风俗,让世孙避离牌九、麻将和押宝等赌博恶习。从元朝开始,从未间断。后来,农闲时,村上每年举办“斗蟋蟀日”,由宗祠出资和乡绅捐助举行此项民间活动。

如今,烂菘菜滚豆腐的鲜香随着《三餐四季》飘向全国,与“斗菜”“斗蟋蟀”的热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继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三餐四季”。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