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16:20:02
来源: 无
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有一件国宝叫石雕团龙。它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太平天国时期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团龙直径有1.24米,厚27厘米,重达一吨,只见那石雕团龙盘踞如峦,周身鳞片层层叠叠,泛着冷冽的光泽;眼珠暴突如铃,仿佛能穿透时空洞察万物。微张的龙嘴露出森然利齿,仿佛下一秒便要喷云吐雾。头顶双角峥嵘,五爪刚劲,龙尾孔武有力,有横扫千军之势,将力量与神圣感完美融合。龙的周身有祥云环绕,似正在天上腾云驾雾,底部有火球祥云。外围环框刻有五只起飞的蝙蝠,寓意“五福吉祥”。
团龙以透空镂钻的微雕与婺州雕技工艺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婺州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团龙石雕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侍王李世贤是1861年攻入金华的,后来又攻占了大半个浙江,他大造侍王府,将这里作为浙江的军事指挥中心。团龙就是这个时期雕成的。威武的团龙反映了当年太平军不可一世,横扫清军的勇猛和霸气。
团龙本来镶嵌在侍王府大门外的照壁中央。1929年,当时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国内风云动荡,局面混乱。侍王府当时是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校舍,学校要建艺术馆,毕业于北京大学并担任过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的校长方豪,认为团龙是珍贵艺术品,担心团龙在战争中会被损毁,又怕西人掠夺风雨侵蚀,就把团龙从照壁墙上移到新建的艺术馆内,嵌入对着大门的一面墙上,下面还嵌有一块石碑,刻着方豪亲自写的一段文字,记载了这段历史。全文如下:
“考研古代艺术者,每就彝鼎陶器及雕刻品求之,近自西人来华搜求发掘,偶得只瓮片甲,虽或残缺,亦视为时代与文化状态之证据。吾婺僻处万山,民风朴素,向无珍贵遗物被熔岩所淹或尘土所封。洪杨发难,李侍军临,撤试士院为行宫,高筑屏墙,中嵌圆石蟠龙,大六径尺,传闻石工有雕龙须不成处戮者,其有意取美可知。吾校一院即其旧址,频年建筑,顿改旧观,惟石龙岿然独存。今吾校添筑艺术馆,移石馆中,籍助观美,其创作虽属强梁,宝贵亦非同彝鼎骨甲,但区区一石,实含有时势上一段历史,而艺尤精巧。彼西人尚远赴颓垣废坏搜掘无遗,近在咫尺,听其风霜剥蚀,殊非保存古迹之意。物以类聚,迁地益良,愿与游艺于此者共赏玩焉。”
上世纪80年代初的金华师范图书馆,团龙底下是一块石碑,刻着方豪“题石刻蟠龙”
上世纪60年代,侍王府已是金华师范学校校舍,艺术馆改为图书馆。图书馆于1985年拆修,建造了音乐楼,团龙被存放学校档案室保管。1994年12月28日,团龙被隆重移交给侍王府,团龙终于回家了。
从1929年方豪迁移团龙,到1994年团龙正式回归侍王府,团龙在外漂泊了65年,这65年的守护历程,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心血,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让团龙完好无损地留存至今。
为表感谢,侍王府复制两座团龙,一座赠予金华师范学校,另一座留在侍王府,向公众展示这一珍贵文物的魅力与历史价值。
如今,团龙静静伫立在侍王府,以威严之姿诉说往昔故事,它不仅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更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永远生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