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头条焦点图   正文

婺有话说|十年四朵“梅”

2025-05-26 09:31:25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章艳婷/文 赵创 摄/剪辑 傅军杰/制图



在短视频冲击眼球、流量经济主导价值判断的当下,武义兰香艺校的戏曲教育犹如古戏台上的水袖,以“十年磨一戏”的定力,在浮躁时代坚守着独特的教育叙事。从这所深藏浙中山区职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中,杨霞云、楼胜、鲍陈热、陈丽俐四人,前后用十年时间四次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揭示了人才教育最朴素的真理——尊重规律、敬畏过程、深耕本质。

01
对抗速成的“慢哲学”

在“流量变现”成为多个行业关键词的当下,武义职校的教育节奏遵循着戏曲艺术特有的规律。新生入学前三个月只练腿功、眼神、身架,这种“种庄稼式”的培育模式,与当下艺考培训中“三个月速成”的套路形成鲜明对比。职校老师那句“现在吃的苦,都是将来站在舞台中央的底气”,道出了戏曲教育的本质:台上一分钟的惊艳,需要台下十年功的沉淀。当其他学校忙着排戏、参赛、出戏时,他们坚持“三年磨一剑”的节奏,用每天多出两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为学生筑起扎实的艺术根基。

02
打破“千人一面”的育人密码

在“标准化生产”的教育惯性中,武义职校像园丁培育不同花种般因材施教:嗓音条件差的学生专攻武打,身手矫捷者强化跟头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角色。这种育人智慧不仅培养出梅花奖得主,更孵化出民间剧团不可或缺的龙套演员。老师与孩子们“亦师亦母”的温情消融了传统师徒制的冰冷,为严苛的练功注入动人的温度。

03
激活传统艺术的生态循环

武义职校的教育实践,本质上是在重构戏曲传承的生态系统。他们通过“以演促练”的实践教学,让学员们在村头戏台的颤抖中学会控制;通过定制班模式,为各大剧团输送人才;更通过3+2大专学制打破学历壁垒。这种“造星”与“育林”并重的策略,既培育出杨霞云、楼胜、鲍陈热、陈丽俐这样的“角儿”,也支撑起民间剧团急需的台柱子。当江西主动联系开设赣剧定制班,当家长咨询入学名额,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非遗传承的发动机,让传统艺术真正“活”在民间。

真正的艺术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加工,而是生命的雕琢与唤醒。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武义兰香艺校的案例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教育的本质:人才成长需要时间的酝酿、规律的遵循、个性的尊重。与其追逐虚幻的爆款,不如深耕扎实的基础;与其制造“速朽的网红”,不如培育“长青的匠人”。唯有如此,才能为文化传承与人才辈出创造更多可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