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10:49:26
来源: 无
五年颁奖一次、总理亲自表彰……近日,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胡先民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全省有8人获奖,金华仅1人。
北京、杭州、金华、东阳……5月24日,胡先民回到位于东阳木雕小镇的大师工作室,接受记者的采访。其间,手机一直“叮咚叮咚”响个不停,大多是祝贺他获奖的短信。
胡先民表示,获奖与三把“刀”有关:情之“刀”、爱之“刀”、艺术之“刀”,这三把“刀”雕出了他的光辉人生。
从对手到师徒
5年前他的徒弟曾获同一奖项
全国自强模范每五年评选一次,是由国家授予残疾人的全国性模范荣誉称号,旨在表彰在各自领域自强不息、取得突出成就并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先进个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接见获奖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前,胡先民的徒弟、内蒙古自治区聋协荣誉主席韩伟也曾获得这一荣誉。今年表彰一结束,韩伟立刻给胡先民发来微信,恭喜师父获奖。
“说来是缘分,我和韩伟是在一次比赛中认识的。”胡先民介绍了来龙去脉。2003年,两人一同参加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木雕项目类比赛,名落孙山的韩伟看到胡先民作品时大为惊叹:“该作品神形俱佳,层次分明,东阳木雕果然名不虚传。”韩伟见识到了东阳木雕技艺的精妙,立刻找到胡先民要了他的电话。没过多久,韩伟从内蒙古千里迢迢赶到东阳,登门拜访胡先民,表示要拜他为师。胡先民推辞不过,收下了这名徒弟。
此后,韩伟常常驱车从2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到东阳,开着车走走停停,路程要耗时三天两夜。感佩于韩伟千里登门学艺的精神,胡先民倾囊相授,从最基础的磨刀开始教起,对其因材施教。这一教,就是20多年。
20多年的积累让韩伟对东阳木雕技艺更是痴迷沉醉。他先后参加了两届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木雕技能大赛,均夺得木雕项目第一名。
在内蒙古,韩伟将学到的东阳木雕技术教给更多人,许多残疾人也因此受益。此外,他还不遗余力地援助需要帮助的人,荣获了第六届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名义上是师徒,其实我们更像好朋友,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他的执着和乐观也感染了我。”胡先民告诉记者,过年时,韩伟会带着家人自驾从内蒙古到东阳拜年,还会带着羊肉过来给师兄弟们一起分享。虽远隔千里,两人的友谊却异常深厚。
诲人不倦、桃李满门,除了韩伟外,胡先民还带出了多名出色的徒弟。其中,工作室3人获国际残疾人技能竞赛第二、三、四名,5人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人获中国红木艺术大师荣誉称号,1人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还有8人获得地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早在2014年,胡先民工作室就被评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今年,胡先民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殊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我想通过我的努力,为全国的残疾人非遗工匠在社会行业竞争发展中开辟一条更阳光的大道。”胡先民表示。1988年至今,胡先民带徒近百人,培训社会技术人才、院校大学生、特教学生近千人。
胡先民用第一把“刀”雕出了一个又一个高徒。
从绘画到木雕
父亲是他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在位于东阳木雕小镇胡先民大师工作室展厅内,有一件名为《岁月如歌》的木雕作品被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胡先民为自己父亲创作的。“这个全国自强模范的奖章,一半要颁给我父亲。”胡先民说。
胡先民1971年出生在东阳,他的父亲是东阳南马镇上的一名小学教师。胡先民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父母的呵护、哥哥的宠爱……4岁前,他的童年充满欢笑。
谁也想不到,意外会突然发生。4岁的胡先民被确诊为骨髓炎,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右腿因此残疾,年幼的他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和哥哥们,和别的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直到8岁,胡先民才能独立行走。
“整日躺在床上对一名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幸好兄长辍学陪伴,父亲这时候又给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画报。”胡先民回想起了那段时光,一本看完了,父亲就会想办法去换一本新的来,画报为他的童年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了解历史的大门。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开始喜欢画画,这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
也是在画报里,胡先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看到了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它们都成了他之后创作的源泉。
上小学后,父亲要求胡先民每晚必须先画一幅画才能去玩,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胡先民的绘画功底越来越扎实。可以说,正是因为父母的严和爱,才有了后来的木雕大师。
一开始,父亲希望胡先民能成为一名画家,或者至少学会一门手艺以后不会饿肚子。“家里还有两个哥哥,父亲觉得有他们在我也不会挨饿受冻。”胡先民说,谁也想不到,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大哥竟意外去世。
这一下,父亲开始为胡先民的未来担忧起来。他多方打听,得知残疾人想要靠画画养活自己非常困难。而当时,东阳木雕正值辉煌时期,每年有大量精品出口世界各地,工厂也纷纷招收学徒。父亲觉得成为一名木雕工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父亲得知位于横店的半傍山木雕厂正在招人,于是送胡先民到木雕厂学习。
“东阳有不少木雕前辈曾在半傍山村这一早期的东阳木雕技校里学艺,包括陆光正大师、冯文土大师等。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胡先民说。等他从艺时,半傍山木雕厂是木雕总厂的加工分厂,有很多手工艺术精品,这让他大开眼界,一下子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事后来看,这是胡先民父亲作出的第一个正确决定。不久后,胡先民父亲又作出第二个决定,送胡先民拜周方春为师。
在半傍山木雕厂工作一段时间后,胡先民对木雕技艺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也了解了木雕作品的制作流程,但是,想要手艺上有长足的长进必须要有名师指路。
胡先民的父亲先后找到了80多岁高龄的原东阳木雕总厂样品组的毛坯老师傅周方春与修光老师傅周金宝。当时,周方春已从厂里退休,但他名声在外,仍有许多人到家里找他帮忙雕刻。
第一次到周方春家中表达拜师的意愿时,周方春表示自己年岁已高,不方便带徒,委婉地拒绝了胡先民父子。
但胡先民父亲并没有因此放弃。“是父亲教会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放弃的精神。”时隔几天,胡先民父亲又带着胡先民和胡先民新临摹的画作拜访周方春。
看到胡先民的作品后,周方春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对胡先民的画功大为称赞。然后,他便让胡先民留在身边,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看画报、练画画、学木雕,在胡先民成长初期,他的父亲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也教会了他不少做人的道理。胡先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自卑,反而在父亲的鼓励下,一门心思投入到木雕中,渐渐在木雕行业中崭露头角。
胡先民的父亲用爱之“刀”雕出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儿子。
从技术到艺术
他勇攀高峰让东阳木雕蜚声海外
胡先民告诉记者,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是他们把技术修炼成艺术,他从多个老师身上学到这个道理,多年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的人文思想融入作品中。
在周方春身边学习的日子里,胡先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周师父就像小说里的扫地僧身怀绝技,让我知道原来雕刻刀可以这样用,人物可以这样雕,让我对东阳木雕多了一份敬佩与热爱。”胡先民说,周方春的刀法就是艺术,他可以用寥寥数刀就雕刻出一幅作品的框架和神韵,让当时的胡先民对木雕的理解愈加深刻。
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单脚骑着自行车去找周方春学习,他还会经常拄着拐杖进城,跑图书馆、书店翻阅美术画报,进东阳木雕总厂寻访名师、观摩前辈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木雕作品的设计与构图。为练好基本功,他常常反复练习,手被刻刀磨破后鲜血直流却浑然不知。
不断刻苦学习,勇攀技术、艺术高峰,胡先民的成就与他自身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更不可多得的是,胡先民敢于尝试创新,敢于突破常规。在东阳建县1800周年木雕作品大赛上,胡先民创新性地雕刻了一件浮雕作品《邓小平》,从此名声大噪。“在那之前,肖像类的木雕作品几乎无人尝试过,而我创作的《邓小平》是一次大胆创新。”随后,他又创作出《周恩来》《父亲》等木雕作品,备受好评。
“胡先民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在创作上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冯文土毫不掩饰对爱徒胡先民的溢美之词。2000年,胡先民找到冯文土拜师学艺。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当初胡先民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手里拿出的是冯文土早年出版的3万余字、近百幅图片的木雕专著的誊抄本。在这本誊抄本里,胡先民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已具备了相当的功底。这让冯文土决定破格收他为徒。冯文土说,勤奋对一名残疾人来说,更显难能可贵。
近年来,胡先民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随着积淀逐渐深厚、眼界不断提升,胡先民的木雕作品在设计理念上更进一步。见到胡先民的木雕作品,就可以感受到韵味悠长、意境深远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例如由三片叶子组成的《月是故乡明》,又是他在木雕设计创作上又一次的创新突破。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得知胡先民获奖的消息后,也开心称赞胡先民是“行业的榜样,工艺美术界的优秀代表”。
2024年以来,胡先民先后有4件作品经过层层选拔,作为国际礼品被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奥组委、中国驻法大使馆等单位和国际组织,让东阳木雕作品在多个国际场合熠熠生辉。
胡先民用艺术之“刀”雕出了他的人生追求。
手记:
刻刀雕出的艺术人生 木屑铺就的人生厚度
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胡先民身上的一个又一个光环是他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也是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踩出来的。木屑见证了他的努力,铺就了他的人生高度和厚度。
胡先民觉得,从鬼门关回来让他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他曾在凛冽的寒风中雕刻,也曾边流血边创作。在胡先民的故事里,师徒情和父子情是生动的注脚,勤奋和创新勾勒出动人画卷。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