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逛吃   正文

跟着花芋嘎嘎去西北③:它是湖泊,也是黄河的第一个名字……

2025-05-28 09:00:03

来源: 无

作者: 胡健/视频 沈之阳/文

“草原双珍”CC果饮:一口下去全是维C


点击图片 获取更多维C

本栏目由“草原双珍 沙棘果汁”特约呈现


在中国版图的西部高原,海拔四千五百米之上,有一片不喧哗的水泽,名为“星宿海”。

地理学上,它是黄河的重要源头之一,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三条源流——卡日曲、扎曲与约古宗列曲在此汇聚,缓缓启程。而在语言与想象层面,它的名字早已超越坐标和海拔,成为一处大地仰望星辰的意象。

“星宿海”一名,最早见于清代地理文献。《大清一统志》中记载:“水道分歧,泽湖交错,遥望如星罗棋布。”康熙年间,拉锡、舒兰溯黄河而上,至此驻足;乾隆年间,侍卫阿弥达再次前往,最终定卡日曲为正源。如今,现代水文测绘成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卡日曲水量最大、源远流长,具备“黄河之源”的诸多物理特征。

但即使在“源头”这个理性词语之前,人类也曾以感性的方式注视它。

“星宿海”在藏语中被称为“错岔”或“玛洋”,意为“花海子”或“孔雀滩”。当地人相信,这片湖泊群的存在,是因天空落泪;它们不是被填补的地形低洼,而是神明遗落在高原的镜子。从空中俯瞰,星宿海由无数大小不一的湖泊构成,湖岸曲折,水面微颤,反射着远山、浮云与时光。夏日里,光照如丝,风穿草甸,湖水闪动着微光,仿佛银河碎片被洒落于地面。在这一刻,星宿不在天上,而在大地深处。

这种“星辰在地”的感受,并非浪漫主义的幻想,而是一种久远的文化直觉。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河流的源头有一种超越地理的敬畏。《尚书·禹贡》追述九州水系,《水经注》细述江河源流,而《山海经》中更隐喻源头为天地交感之所,是神明设下的伏笔。星宿海,恰恰回应了这一传统想象:它既是水的起点,也是文明关于“开始”的哲学设问。

黄河源头,并不总以磅礴开场。在星宿海,它首先呈现的是静谧与迟疑,是水在开始奔流前,对方向与命运的沉思。它不以气势夺人,而以缄默动人;它的庄严,不在于声响,而在于那种“尚未说出”的宏阔。

当我们凝视星宿海时,我们其实是在与时间深处对话。她静静地提示我们:万物皆有源,而源常常并非激流之口,而是沉思之地;人们在河流中寻找力量,在源头中寻找答案,而此地则为我们保留了某种尚未破译的谜底。

如果说黄河象征的是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生命力,那么星宿海,便是这股生命力尚在襁褓中的模样。它以湖泊之形承接天光,以水纹之细写就万古,既真实,又朦胧;既理性,又温柔。它让我们看到,在高原的极寒与稀薄之中,仍有一种属于东方的深情与从容。

但在民间传说中,这片湖泊从未只是水的集合。有人说,那是星宿女神卓玛央真坠落人间之处。她曾每日在天宇下书写“水图”,以星光为墨,以牦牛皮为卷,绘出雪脉、水路与千年节气。某夜天象大乱,星宿错位,她将心脏埋入雪山深处,唤醒湖泊为泉,以身引水,复归人间秩序。

湖泊成形那日,星辰归位,黄河初生。

人们说,她并未死去,只是沉睡在湖心,怀抱那未完成的水图。当星辰映入湖面,便是她在悄悄翻阅人间的命运。

也有人夜宿湖边,梦见她缓步而来,衣袂如风,声音如水:

“我是你们未曾听过的故乡。”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