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月光宝盒] 致平凡而碌碌的我们

2025-05-29 06:00:08

来源: 无

作者: 金璐

前两天听一个汉服主题播客节目。主播提及,当下明代汉服最重要的实物资料来自山东孔府,在“剃发易服”的时代,他们依靠自身的独特地位,保存了百余件前朝衣冠。而宋代汉服最重要的实物资料来自福州南宋黄昇墓,那是一个17岁的小少妇,出身富贵,嫁入皇族,她因难产去世时,有上百件衣服随同下葬。700年后,当考古人员拂去墓中积水,蓦然发现,这里完好保存着201件成衣与153匹整匹面料,堪称一座南宋服饰博物馆。宋人笔记中“真若烟雾”的绢、罗有了实证,典籍中提到的“旋裙”“褙子”从此被具象化,让今天的我们得以想象当时的大宋风华。

说来有趣,黄昇这人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古代仕女,无李清照之才,无李师师之貌,无刘娥之政治智慧,她所会的,不过穿衣打扮。她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名垂青史,靠的正是她那既多且美的衣裳,以及家人因为爱她而把这些衣裳全都陪葬,以及一些幸运(她的墓没有在千年的岁月中被天灾人祸损坏,没有被不法分子盗掘,而是等到了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她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无数人殚精竭虑仍难以企及的名垂后世,姓名被700年后的无数人反复提及,在时光长河里泛起悠长的涟漪。

类似的幸运儿,金华也有一个——徐谓礼。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他只是个小人物。别说《宋史》,连《武义县志》都没有记载。他没建过功,没立过业,没出过名,只是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成家,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他只是有一点小爱好——个人档案整理。所有跟自己有关的官方文书,全都抄了一份,带在身边。我想,这一定是抄给自己看的。

过了800年以后,从他的墓里出土的文书,成为研究宋代官制的珍贵文物资料。那些他反复摩挲的“告身”“敕黄”,那些记录着“磨勘”“差遣”的琐碎公文,此刻正躺在博物馆的恒温恒湿柜里,被无数论文反复引用。他一定想不到,生前默默无闻的自己,死了那么多年以后,会那么出名。

这种时空错位的戏剧性,在大洋彼岸的罗德里格斯身上更显魔幻。这位底特律建筑工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多年前无人问津、藏在阁楼吃灰的唱片,会成为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精神图腾。当他的《冷事实》在开普敦街头循环播放,当白人青年与黑人劳工在《糖人》的旋律中产生共鸣,这位被美国乐坛遗忘的民谣诗人,已然在地球另一端获得偌大声名。那些关于自由与尊严的歌词,像穿透铁幕的子弹,在至暗时刻为无数灵魂点亮烛火。

历史长河中的这些灵魂都在书写双重叙事:在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如你我般平凡地活着;在时光的褶皱里,他们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被重新发现。黄昇的妆花罗上凝结着宋代纺织业的最高智慧,徐谓礼的文书里藏着基层官僚的生存密码,罗德里格斯的吉他弦震颤着整个时代的神经。这些“意外”的馈赠提醒我们:所谓永恒,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创造,更多是忠于本心的坚持。

当我们抚过博物馆的展柜玻璃,当我们在流媒体平台点击播放,那些跨越时空的相遇都在诉说:每个认真生活的瞬间都在参与历史的编织。不必强求青史留名,不必执着改变世界,那些在晨光中熨烫的衣裳,在灯下誊写的笔记,在深夜弹唱的旋律,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与未来撞个满怀。

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深邃的浪漫——我们都在各自的时代里默默生长,而当我们专注于枝头那抹新绿时,整个森林正在悄然拔节。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