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粽香里的端午

2025-05-31 07:23:01

来源: 无

作者: 徐益丰

清晨,阳光才刚透进窗棂,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卖艾草的老汉蹲在巷子口,脚边堆着几捆青翠的艾草,叶片上还挂着露水,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几个老太太围在那里挑挑拣拣,嘴里念叨着“端午不插艾,阎王不放过”的老话。卖菖蒲的摊子前更热闹些,那叶子长得像宝剑,据说能斩妖除魔,主妇们都爱买上几枝,回家挂在门楣上。

我站在巷口,看着这光景,忽然想起外婆。她活着的时候,每年端午前都要忙活好几天。先是泡糯米,那米要在清水里浸足三天,她说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够软糯。然后是准备粽叶,她总要把粽叶一片片擦洗干净,再放在太阳底下晒得微微发黄。最费工夫的是准备馅料,蜜枣要去核,红豆要煮烂,五花肉要腌得入味。

记得有一年我贪玩,把外婆泡好的糯米打翻了。她没骂我,只是叹了口气,又去粮店称了新米。那天晚上,我睡醒一觉,还看见厨房亮着灯。外婆佝偻着背,在灯下一片片裹着粽子。她的手很巧,粽叶在她手里一卷就成了小漏斗,装米、放馅、捆绳,一气呵成。蒸笼上冒出的白气里,飘着粽叶的清香,混着蜜枣的甜味,把整个屋子都熏得香喷喷的。

如今外婆已经走了,街上卖的粽子花样越来越多,有蛋黄馅的、海鲜馅的,可总比不上外婆包的猪肉骨头粽,线扎紧,煮出来的粽子,特别香。她常说“吃了端午粽,棉袄拿来送”,这话不假,端午一过,天气就真的一天热过一天了。

当年在老家,隔壁有位张老师家,在端午节前一个星期,他门口就插着新买的菖蒲。风一吹,叶子沙沙响。他正在教小孙子背诗:“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小孩子咬字不清,把“鬟”念成了“环”,逗得老人直乐。这场景让我想起苏轼的词,原来古人过端午,也爱给小孩子手腕系五彩线。

巷子深处传来“咚咚”的鼓声,是龙舟队在练习。几个年轻人穿着统一的红背心,喊着号子在河面上划桨。岸边站着他们的老教练,手里拿着秒表,时不时吼两嗓子。这热闹劲,倒应了陆游那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只是城里见不着榴花,倒是月季开得正艳。

回家路上,看见超市门口排着长队。原来是在卖现包的粽子,穿白褂子的师傅动作麻利,10分钟能包五六个。有个老太太在旁边嘀咕:“这哪叫粽子哟,我们那时候……”话没说完,就被孙子拽走了。年轻人哪耐烦听这些老话,他们更关心手机里的龙舟赛直播。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飘出煮粽子的香味。我坐在阳台上,剥开早上买的豆沙粽,忽然想起屈原。这个投江的诗人,恐怕想不到两千多年后,人们会用吃粽子的方式纪念他。白居易写“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时间确实过得快,可有些东西始终没变。就像这粽叶的清香,就像江面上龙舟划开的水痕,就像老人们嘴里念叨的“五月五,是端阳”。

天渐渐黑了,远处传来电视里赛龙舟的欢呼声。我摸着手腕上超市送的五彩绳,又想起锅里的粽子煮熟了,连忙喊外孙女:“吃粽子喽?”这时刚刚学讲话的小外孙咿咿呀呀背诗的声音,依稀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夜风送来艾草的气息,混着谁家正在煮粽子的香味。这味道一年比一年淡了,可总能在某个瞬间,让人想起很多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