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农家端午

2025-05-31 07:23:03

来源: 无

作者: 徐水法

现今媒体的发达和商家对假日经济的热衷,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每年至少提前一个月,成为街头巷尾不衰的话题。栖居小城的市民,一直以来对传统的习俗非常热心,不仅仅满足于舌尖,付诸更多的是行动。放假,一家老小团聚一起。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绿豆糕这种传统的端午时令食品,在商场超市大行其道,畅销一段时间。

除了过年,平时根本没有节假日的乡下老父母,上溯已经仙逝的祖父母,我印象中,他们没有这种过节休息的概念,他们的眼中心底,除了家事就是农事。

小时候,一到端午碰上下雨天,满脸焦虑的父亲肯定会站在门前,望着雨帘,喃喃低语:端午落雨端端坐。起初我根本不知道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年岁渐长,待关心家事开始,就从父亲嘴里知道了这句农谚的意思。这和平常许多农谚一样,是预告了端午之后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就是说立冬那天的晴雨能决定整个冬季的天气。又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是说清明节后一般就不会下雪了,谷雨后就是无霜的天气。

端午前后,农事很忙,这段时间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值班的时节。老家有句老话,很贴切地说出了这个季节的农事,“芒种不种,过年不忙”。早先双季稻时的早稻秧苗已经要耘田除草,当下单季杂交稻几乎和端午每年都有约会。去浙中农村走走,到处是插秧的人们,一行行翠绿的诗句,波光粼粼,在夏花烂漫的田野上发着鳞光。夏黄豆出豆带点灰白,我们习惯于叫它白豆,农历六月可以吃毛豆的白豆,也要除最后一遍草,接下去它就要开花结荚了,花期时人不能随便去碰豆秧,担心碰落了花瓣。地里翠绿的南瓜藤已经蔓了一大片,要追肥;亭亭的玉米正如长个的花期少年,除好草追足肥,每天都在相互比赛拔节,几天变个样,你都会怀疑自己的眼光;还有四季豆、番茄、茄子、黄瓜、冬瓜等各种时令蔬菜,在各自的地盘翘首以待,等待勤劳的主人去施肥除草……

端午一早淅淅沥沥的雨意绵绵,按老祖宗口口相传的经验,接下去就会是绵绵的雨季。何况每年端午的节气大多已经进入了初夏雨水最多的黄梅天。老祖宗还有一句关于端午的农谚——“吃过端午粽,棉袄才可以送”。这个送字不是把过冬御寒的棉袄送给别人,而是说吃过端午粽后,天气已经进入夏天了,再也不用穿棉袄这样的厚衣服了。因此,每年的端午节,父祖辈最担心的就是天气,一旦天天下雨,许多农活干不了,尤其是那些旱地里的草,生命力不知比我们人类强多少倍。你今天用锄头把它连根拔起,再翻它一个底朝天,只要没有太阳,它可以很长时间不死,如果稍微洒点水分,三二天时间里又枝叶嫩绿、满地蔓延。

如果端午后一连下个十来天雨,迎来夏至还是下雨,那更是糟糕,有句农谚就是这样说的:夏至落雨做倒梅。江南一带,黄梅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雨天,这一回去再做梅,就是说还要再下半个月的雨。这个时候,村子里外再也不是父老乡亲的唉声叹气和祈求老天放太阳出来的声音,而是对老天的责骂和诅咒。爽直无羁的农民,就是喜欢这样表达自己的好恶爱恨。

其实正当妙龄的后生还是喜欢这个端午节的,除了可以吃到过年及重大节日才有的粽子,还有我们老家独有的面食——麦鸟。这种吃食是别的地方没有的,用加了苏打的面团,做成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小鸟形状。正逢这个时节,地里的油菜籽已经榨成了浓香扑鼻的金黄菜油,“小鸟”炸得酥酥的,咬一口满嘴溢香流油,至尊美味恨不得连舌头也一起吞咽下去。还有很多村坊,凭着村前村后一汪碧水,试着划龙舟,那震天响的社鼓、震天响的呐喊,划舟后生冲天的激情,就像冬天里的火把,噼里啪啦一阵响,霎时点燃了岸边许多姑娘的芳心。于是,这个端午节的目光,在有情人的眼里,变得迷离和陶醉起来。

自从谋生县城,学着城市人行道上的树木,想在水泥和钢筋之间扎下根以来,回家的次数变得屈指可数。幸好一直记得二十四节气一样,清明冬至去扫墓祭祖,端午中秋一定要抽出时间去探望年迈的父母亲,过年也是一定要回去和家人团聚的。每次回家,除了黄发垂髫,那些伟岸如树的后生、秀气似竹的姑娘,都已渐渐变成了山村放飞的风筝。一只只散落在大城小镇的风筝,断线掉落街巷没有回家的人,队伍已经越来越庞大,乡村母亲的心结也同步郁结得越来越沉重。

栖居县城十余年,不管我端午节回不回家,节前总是会收到一些亲朋的粽子、茶叶蛋等,就职的企业偶尔也会发点绿豆糕等传统节日福利。而母亲除了粽子、茶叶蛋以外,麦鸟是必不可少的,每每大快朵颐这些来自我魂牵梦萦老家的端午美食时,更多的是家乡年迈父母亲的慈颜和恩情,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石子路、马头墙以及弄堂口的青石板凳,还有越飞越远的布谷声声子规啾啾。

渐渐地,让我的心里尤为难受的一件无法释怀的事,就是那个曾经融入我生命中一部分的农家端午,也在年复一年地淡出我的生活和视野。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