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磐安   正文

金报时评|挖掘乡村振兴“三力”密码

2025-05-31 18:16:55

来源: 无

作者: 通讯员 童圆宏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一个个村庄从沉寂走向繁荣,背后蕴藏着独特的发展密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亲眼见证了乡村从沉睡苏醒的蜕变,也在青年创客的创意里、乡土文化的脉络里、科技赋能的智慧里挖掘到了乡村振兴的三力密码

一、以青年创造力推动乡村“逆生长”

空心化曾是墨林村最触目惊心的痛,斑驳的古建筑无人问津,青壮年行囊里装着乡愁远走他乡。过去十年,常住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到400人,现在日均涌入500多人次游客。可以说,村庄实现了“逆生长”,而答案就藏在青春双向奔赴里。

90后村支书郑浩带着他的“90后农创客战队”回来了,这群“逆行者”用年轻人的奇思妙想为古村注入新血:当百年四合院变成实景剧本杀场馆,当老祠堂飘出咖啡香,当60岁的郑大娘系上围裙成了“网红厨娘”,我忽然明白:乡村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年轻人逐梦的“新蓝海”。“双向奔赴”的意义——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向输出,而是青年与乡土的彼此成就。当越来越多“郑浩们”把论文写在田埂上,乡村便能在代际传承中实现“逆生长”。

二、以文化凝聚力点亮乡村“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我工作的玉山镇,有个藏在山坳里的偏远小村——珍溪村,常住人口只有160人,从村里开车到集镇,得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开上20分钟。因此,村民们晚上都在家里,尤其是老人们,要么就做做手工,要么就打打红中,除了无聊就是无聊,大家伙精神文化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文化礼堂管理员朱向萍大姐的“倔强”改变了这一切:她把积灰的乒乓球桌擦得锃亮,带着村民从广场舞跳到婺剧,从腰鼓队排到舞龙队。

当76岁的胡奶奶第一次舞起龙灯时,浑浊的眼睛亮得像星星;82岁的俞奶奶唱红歌时,满屋子年轻人跟着打拍子。朱大姐的实践给出答案: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居高临下的“送文化”,而是蹲下来和村民一起“种文化”。我们要挖掘本土非遗故事、扶持乡村文艺队伍、策划“村晚”等特色活动,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当45岁的张大叔在乒乓球赛上夺冠时,当33岁的周大姐扭着秧歌时,我知道,文化已经在乡土深处扎下了根。

三、以新质生产力开辟乡村“产业进阶路”

说起磐安药材,曾有个“甜蜜的烦恼”:好药材卖不出好价钱。直到“中药产业大脑”落地,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科技改变命运”。在磐龙药谷,100多个摄像头如同“数字管家”,实时监测土壤状况和生长情况;在康恩贝车间,AI系统把浙贝母烘干精度控制到0.1℃;在交易市场,客商扫码就能追溯药材“前世今生”。当机器人在田间除草,当区块链为道地药材“背书”,传统产业正在经历“鸟枪换炮”的质变。

新质生产力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接上“地头气”,既要引进“产业大脑”这样的“硬核科技”,也要做好技术培训、数字普及的“软服务”,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

从墨林村的“流量密码”到珍溪村的“夜明珠”,从药材基地的“数字管家”到车间里的“AI员工”,这三个故事串起的,是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捧着赤子心、脚踩黄土地,用创造力破局、用文化力铸魂、用生产力筑基的共同奔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应当扎根乡村、锐意进取,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精彩篇章,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