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麦秆扇

2025-06-04 18:42:08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徐定华

去年端午节前后,父亲从江西老家来我家小住。端午一过,天气便开始变热了。父亲是个怕热之人,一天早饭过后,他便问我:“你家有没有麦秆扇?”如果是在江西老家,此时的他一定是左手摇着一把麦秆扇,右手拿着筷子在气定神闲地吃着早饭。“有的!”我一边回答着父亲,一边从位于二楼的厨房跑上四楼的卧室,迅速从衣柜里找出了那把麦秆扇,再下楼将它递给了父亲。

我清楚地记得,这把麦秆扇还是十多年前我从江西老家带来的。我当时一共带了两把,这一把扇面大一点,也新一点;另一把则扇面小一点,也旧一点。这两把麦秆扇都是奶奶亲手用麦秆编织而成的。那年清明节我回家扫墓,在与家人告别时,已经82岁高龄的奶奶佝偻着清瘦的身子,迈着蹒跚的脚步,从她所住的老屋向我走来。她微笑着对我说:“仔呀!天气快变热了,这两把麦秆扇是我几年前做的,你带回去扇吧!你这次回来给奶奶买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奶奶却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好的!多谢奶奶!您在家要多保重,等到过年时我再回来看您。”我把奶奶送给我的这两把麦秆扇塞进车子,然后缓缓地跟家人们告别。

资料图

五年前的春节,奶奶因病去世,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参加完她的葬礼返回到金华的家中,我立即把这两把麦秆扇找出来,并将它们一起放到了楼上的衣柜里,等到夏天来临,我就把它们拿出来扇扇。睹物思人,这也算是我对奶奶的一种怀念。小时候在江西老家,夏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全靠麦秆扇来防暑降温。那时,大家的生活水平远没有现在这么富裕,别说空调,就是电风扇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有。当然,那时的天气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炎热,根本不像现在,气温动不动就飚上三十七、三十八摄氏度甚至四十几摄氏度。那时气温最高也就三十四、三十五摄氏度,最热的时候也就中午热一下子,早晚还是比较凉快。老家位于鄱阳湖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没有高山阻挡,风容易吹进村子的每个角落,带给人们清凉。

小满已过,芒种未至。这段时间春禾已经插下,夏收又还未到来,在乡下,除下地种点豆子、花生和红薯等旱季作物外,又到了一年中相对清闲的时光。此时,村子里的男人们通常在村头抽烟闲聊,偶尔走到稻田边观察一下禾苗的长势;女人们则在家里洗洗晒晒,洗冬衣、晒夏衣,气候正逐渐由春末向初夏过渡。这时,冬天播种下的麦子已经从地里收割回来,它们被摊晒在晒谷场上。勤劳的母亲带着我们一边用竹竿将麦穗从麦秆上敲打下来,一边用剪刀将新鲜、修长的麦秆修剪下来,她用细红绳将剪下的麦秆捆扎好。等到把麦子收拾好,她便要将这些麦秆放进装满井水的木盆里浸泡上几天,然后再放到太阳下晒干,据说这样做能增加麦秆的韧性。我知道,这是母亲在为编织当年新麦秆扇作准备。

那时家里人多,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加上父母亲和我们兄弟仨,全家共有九口人一起生活。夏天一到,除九个人每人需要一把麦秆扇外,还要额外多编织几把,以备家里来了客人和亲戚时可用。就像织毛线一样,编织麦秆扇也主要是由女人们来完成。奶奶、母亲、姑姑她们都会编织。她们将五根新鲜的麦秆用细线绑扎在一起,然后再将它们分成五小股,之后依次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形成一条又长又扁的麦秆条,其宽度在一厘米左右。她们一边编织,一边时不时地用眼睛观测着麦秆条的长度,等到长度够了,她们便以起点为圆心,从小到大把麦秆条一圈一圈地盘制成约脸盆大小的圆形扇面,最后再用针线沿麦秆条的边沿把麦秆缝紧缝结实,等到父亲用竹条给这些扇面安装好扇柄,一把把崭新的麦秆扇也就编织好了,它们放置在一起,散发着麦秆的清香。

麦秆扇编织好了,炎热的夏天也就真正到了,此时正是麦秆扇派上用场的时候,它不仅可以用来降温,还可以用来驱赶可恶的蚊虫,在乡下,小孩子在摇篮里睡觉,大人用麦秆扇为他们打扇的场景经常出现。一人一把,母亲把我们兄弟仨叫到一起,从弟弟到哥哥依次把麦秆扇分发给我们。为避免相互错拿,我们便用黑色圆珠笔在扇面和扇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新麦秆扇扇出的凉风带给我们无限的凉意。学校放暑假,我们回到家中跟着大人们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双抢”劳动,劳作之余回到家里歇息时,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扇子不停地扇着。午睡时每人拿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然后往地上一躺,并用扇子扇着,不一会儿,我们就都进入了梦乡。晚上干活回来,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也是如此,我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看着天上的点点繁星,辛苦劳作一天的疲惫感顿时烟消云散了。

从端午节前到中秋节后,一年之中麦秆扇差不多要陪伴乡亲们约半年的光景。劳作之余的空闲时间,乡亲们聚在村口闲聊时,基本上也是人手一扇,他们把十里八乡的闲闻趣事扇进了心里,也扇进了千家万户。住在家隔壁的宝和爷爷负责放养村里的十几头耕牛,每天早饭过后,只见他一手摇着一把超大的麦秆扇,一手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水牯牛朝着村子西边的山林里走去,他的身后则跟随着其他的耕牛。在他的带领下,牛群争先恐后地去到山林里寻草觅食,他则要找个荫凉的空地坐下,一边抽吸着他的土烟斗,一边摇着他的麦秆扇眺望远处的风景,倒也十分惬意自在。齐家婆婆是老家一带远近闻名的资深媒婆,她身材高挑,双腿修长,也许是小时候缠过足,她的双脚较常人要小很多,走起路来总是颤颤歪歪,但速度却非常快。就像诸葛亮手持羽扇一般,她在外出说媒时,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把麦秆扇,从东村说到西村,从男方走到女方,她不辞辛劳,费尽口舌,当然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好姻缘。

不知不觉离开老家快三十年了。今年端午节我回到老家去看望父母,一走进家门,就看到大门口的桌子上放着几把崭新的麦秆扇。放下背包,我立即拿起一把扇了起来。母亲告诉我,这些麦秆扇是前段时间她独自编织的。她说,天气很快就要热起来了,炎炎夏日,空调用起来总是不大舒服习惯,她还是喜欢扇她的麦秆扇。她还叮嘱我,返程时带两把回去用。望着母亲日渐老去的身影,我连连答应:“好的!好的!”因为我知道,这是母亲对我永远的关心与牵挂。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