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讲述 | 这位金华人,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2025-06-10 06:00:01

来源: 无

作者: 胡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浙江大学生物系教师合影,左三着西装站立者为胡步青 (浙江大学档案馆藏)

最近,一名27岁女游客在海南三亚被毒蛇咬伤致死,引发热议。

有资料说,在没有发明抗蛇毒血清之前,被毒蛇咬伤的死亡率为2.9%。研发抗蛇毒血清后,死亡率下降至0.21%。我国在1971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据江苏无锡市崇武区人民卫生院的统计,该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803例,死亡率4%,即死了72人。而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后,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伤病人中,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见抗蛇毒血清的功效。经数十年努力,我国现在救治毒蛇咬伤成功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那么,是谁领衔研发了我国第一支抗蛇毒血清?

胡步青,金华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蛇类学家、教育家。1915年,他出生在金东区江东镇雅湖村,是教育家胡步蟾之胞弟。

1933年高中毕业,胡步青考入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期间,浙江大学成立龙泉分校,他随即赴龙泉教职。直至抗战胜利后返杭,一直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和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前身)从事生物学教学和蛇类学研究工作。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胡步青经常碰到被毒蛇咬伤的求助者。上世纪50年代,他就下决心要研制抗蛇毒的血清,解决毒蛇咬伤的临床救治。上世纪60年代初,以胡步青为首,浙江医科大学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共同合作研制抗蝮蛇毒血清和抗五步蛇毒血清。

这课题,在我国是首创。当时条件很差,设备简陋。蛇毒采集与处理风险大、蛇毒成分毒性分析非常复杂;动物免疫中动物选择与管理、免疫的不确定性;抗体提取与纯化及质量控制成本与临床应用等,都有许许多多难题。经精心研究,制定了周密方案,决定选用马作抗蛇毒实验动物。他们将蛇毒取出,注射到马的体内,待马产生抗体后,从马的血液中获取抗蛇毒血清,再进行精制、纯化。第一期试验用了15匹马,这当中就死了几匹马。10年时间用上万条五步蛇、蝮蛇。经过10多年艰苦努力,终于有所突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抗蝮蛇毒血清和抗五步蛇毒血清,并进入临床使用。这对救治毒蛇咬伤,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起到极大作用。1978年,以胡步青为首的《精制抗蝮蛇毒和抗五步蛇毒血清的研制》科研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正当迎来科学的春天,胡步青却于1979年因病逝于杭州,终年64岁。

胡步青在蛇类学和形态学研究方面也取得卓越成果。他不但在浙江医科大学校内建起蛇园,而且跋山涉水,走遍祖国大地,对我国蛇类的品种、分类、习性、地理分布、毒性、蛇毒血清等,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研究,并取得许多成果。1956年,他在浙江获1035件蛇标本,较前人发现的5科19属36种相比,要多1科1亚种7属10种。1958年,他在《动物学报》上发表“浙江蛇类新记录”论文,1959年他的专著《浙江蛇类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地方蛇志。他主持编纂的《中国蛇类图谱》,198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蛇类学的权威经典图谱,荣获浙江省科技成果奖。1983年,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专著《五步蛇》。另外,他上世纪60年代编著的《毒蛇与毒蛇咬伤的急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获得广泛好评。他还有《中国动物图谱——爬行动物》《应用植物学》《蛇可怕吗?》等著作。他的主要论文有《中国蛇类名录及其地理分布》《中国蛇类检索表》《蝮蛇和眼镜蛇生态观察初步报告》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