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0 09:09:15
来源: 无
八百米云端,武义新宅镇以四季为笔,绘就一幅香气地图:春茶、夏果、秋稻、冬药。这里,偏远成就稀缺,传统孕育新生。即日起,金彩云武义频道将开辟《新宅高山飘香》系列报道。让我们循着香气,走进这片云上的理想国,了解新宅的农业,聆听土地与人的和鸣。
新宅镇安凤村是武义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大多时候这里的高山茶园,都有云雾如纱幔般漫过。就是这样一处高远之地,汤玉平用20余年的坚守,讲述了一位茶人的执着与匠心,如一杯高山毛峰,初尝清苦,细品回甘,越琢磨,越有韵味。
1996年,当多数人还在捧着“铁饭碗”时,汤玉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武义农业局“下海”。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他,早在参与“武阳春雨”开发的过程中就预见高山茶的潜力。
“那时候我就想,与其坐在办公室,不如到茶山上去‘做文章’。”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对茶的热爱,一头扎进了安凤村的茶园中。
1997年,他在安凤承包下60亩茶园,眼前却不是一片葱郁的景象,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鸠坑种因分产到户而荒芜,甚至有的地方杂草比茶树枝还高。可在汤玉平眼中,这里藏着无价之宝——未经改良的土茶品种、风化砾壤的独特土壤、云雾缭绕的小气候,正是《茶经》里“上者生烂石”的最佳注脚。
“茶叶好不好,七分看原料,三分看工艺。”汤玉平深谙此道。为了留住最纯粹的高山风味,他坚持“三不”原则,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种改良品种。每年清明前,他带着工人穿梭在茶垄间,手工采摘一芽一叶的标准茶青,“5元一斤的茶青,我敢出价比别人高10元的价格,就因为我只要最标准的采摘”
在加工环节,他更是下足了功夫。90年代,他不惜以日薪10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半月工资)聘请中茶所培训的制茶师傅,采用龙井工艺炒制扁形茶。“别人做龙井卖80块,我敢卖150,因为我的茶青是高山的,工艺是全手工的。”在他看来,做茶更需看茶性,就是要顺着茶叶的“脾气”来,锅温、手势,差一点都不行。
“喝过我茶的人都说,这味道里有山的甘甜。”汤玉平用理论与实践解释了这其中奥秘,海拔800米以上的漫射光,可让茶叶氨基酸含量比平地高30%;昼夜15℃的温差,有延缓了茶多酚的合成,造就了茶汤的鲜爽甘润;而武义山区风化岩石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更是赋予茶叶独特的“高山韵”。
“那时候想让老百姓都喝上便宜好茶。”汤玉平说,创业初期,也曾走过“量产”之路。2000年前后,他引进毛峰茶生产线,日加工量突破1000斤,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他发现低价策略难以为继,“机器茶遍地都是,凭什么让人家记住你?”
2010年后,他毅然转向“少而精”的高端路线。如今,他的手工毛峰批发价不低于800元/斤,全手工炒制的“扁形茶王”更是卖到8000元/斤。有人说他疯了,但真正懂茶的人知道,这锅手工茶里,有机器永远炒不出的“灵气”。
除了传统绿茶、红茶,近年来他还玩起了“跨界创新”,用高山茶末窨制栀子花茶,花瓣与茶末的碰撞激发出独特香气,500元/斤的花茶成了都市白领的新宠;桂花红茶搭乘电商快车,在直播间里成了“爆款”。
近年来,茶叶市场起起落落。不少地方因茶青价格低迷出现“采茶荒”时,汤玉平的茶园里依然热闹,熟练采工日薪200-300元,比市场价高一倍,“我宁可少赚点,也要留住这些人。”他说,茶产业的根,是茶农,是手艺,更是对土地的敬畏。
如今,年近六旬的他仍每天泡在高山茶园里。“有人问我累不累,我说,当你闻到那股最清新的茶香时,就什么都忘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