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兰溪   正文

木寸丹心映故里:追忆“中国好人”姚宝熙的赤子人生

2025-06-11 16:59:11

来源: 无

作者: 通讯员 姚振飞

潆溪悠悠流淌,姚村的锁潆桥风景依旧。转眼间,“木寸”老人姚宝熙已离开我们一周年。作为同村后辈,每当漫步在姚氏家庙“恭洁堂”前,老人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这位倾尽毕生心血反哺故土的长者,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何为赤子之心,又为何让无数人难以忘怀。

姚宝熙生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的普通人家。1955年,21岁的他凭借刻苦努力,考入西安石油学校,从此离开家乡踏上求学之路。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然而,无论走得多远,老人始终乡音未改,心中对故土的眷恋愈发深沉。“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总归是要报恩的,有的恩情还不完。”“一寸木头也是宝”。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姚老对家乡的爱,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十八年前,当他得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的姚氏家庙修缮资金缺口达500余万元时,毫不犹豫捐出400万元,并邀请专业团队精心修复。如今,这座焕然一新的“恭洁堂”,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公共文化礼堂,服务着方圆5公里的居民。不仅如此,他还为外婆家所在的舒村捐赠40多万元修缮祠堂及周王庙;从2002年起,化名“木寸”先后出资建设兰溪市老年宫、在母校兰溪一中设立奖助学金。十余年间,累计超过1500万元的善款,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积蓄。

令人动容的是,这位为家乡建设一掷千金的老人,生活却极为简朴。一条用了近20年的皮带,磨得发亮仍舍不得换;脚上是20元一双的布鞋,衣柜里最贵的衣服不过百元;日常喝的是1元一包的糯米料酒。面对我“你怎么没有架子”的疑问,他笑着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为家乡做了点普通的事,要什么架子啊。”

这份无私奉献的初心,源自姚老童年的经历。家境贫寒的他,靠着村中长辈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古村落里明代姚敬泉、清代姚坤鳌等先贤乐善好施的故事,也深深影响着他。2022年,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师生采访时,他感慨道:“当自己有能力时,就特别希望为家乡尽点绵薄之力。”

在经济形势复杂、赚钱不易的当下,姚宝熙的精神愈发珍贵。他本可以用这些善款为子女在大城市购置房产,让家人生活无忧,可他却选择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家乡的土地上。这份超越个人与家庭的大爱,这份对故土的深情厚谊,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世间长留木寸心,千秋犹颂善德音。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深深敬仰,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姚宝熙老人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心怀大爱、生活朴素,对家乡爱得深沉。这份赤子之心,将永远闪耀在兰江之畔,成为新时代兰溪人文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也为我们建设美好家园凝聚起磅礴力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