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 08:40:25
来源: 无
在婺城区白龙桥镇白沙村大德垅自然村,提起“熊氏宗祠”,大多村民都知道,“那是文物”。
近日,有村民反映,这处让大家自豪的文物成为“烫手山芋”——房子虽然是村里的,可拆建、维修却由不得他们,而放任不管,破旧半毁的房子又存在安全隐患。
这一切,源于这座叫“大德垅正心堂”宗祠,挂上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的牌子。
年久失修的宗祠,成了村民徐女士的心病。
徐女士住在厅前路33号,她的家与宗祠是两隔壁。“真的很烦心,隔壁的房子大部分都塌了。”她说,前些时候风雨多,宗祠里的木质构件倒在了一棵树上,这棵树又砸到了她家的房子,所幸没有造成损失。
“很久前宗祠就出现了垮塌现象。”徐女士表示,现在宗祠大部分建筑结构已经坍塌,存在安全隐患,不仅影响到周边村民房子的安全,也成为村民出行的隐患。宗祠前的厅前路是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一旦宗祠倒塌,后果不堪设想。
一些村民说,放任宗祠坍塌不管,还不如拆了安全。
熊氏宗祠建于清朝中期,前期村上曾组织专业人员对宗祠进行修缮,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内涵。然而,自宗祠被认定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后,这座年代久远的宗祠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拆建,拆了就是违法。
熊氏宗祠对研究金华地区的古民居建筑特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拆?不行!修?也有困难!”白沙村党支部副书记、监委会主任熊伟芬说。
熊伟芬打开了熊氏宗祠的大门,记者就看到坍塌的木质结构和墙体。里面杂草丛生,不少野树肆意生长,抬头就看见天空。“里面已经一塌糊涂,平时我们不敢开门,就怕孩子溜进来玩耍,发生安全事故。”说起宗祠的现状,他颇为头疼。
宗祠部分屋顶、房檐,还能看到精美的雕花瑞兽、云朵等。“日晒雨淋,再这样破败下去,还有什么保护价值?”熊伟芬说,村里不修缮宗祠,不少村民有意见,为此还有人投诉村干部不作为。
实际上,为了宗祠的事,村里已经多次找相关部门。“说是要立项才能修。”熊伟芬说,村里得到的答复是不能擅自修缮,修缮必须立项。而因为经费原因,迟迟未能立项。“没钱立不了项,我们就想着,宗祠是村集体的,可以村里出钱修。可没立项村里有钱也修不了。”他非常困惑,不知该如何做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记者联系了婺城区文旅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性的文物普查登记工作量庞大繁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未定级,被称为三普登录点,这些老建筑也是受到保护的。
去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金华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历史建筑本体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结构或者使用性质时,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并经历史建筑所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同级文化旅游、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批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我们负责审核方案,监督施工过程,以及对工程进行验收。”该负责人表示,熊氏宗祠属于村集体,可由白龙桥镇向他们提出修缮报告。
“历史建筑修缮有一定的流程,可能村里还不清楚有关情况。”白龙桥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500万元以下的工程不需要发改部门立项,但有严格的申请审核程序,镇里会协助村里走好流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修缮宗祠。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