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我的父亲

2025-06-15 07:15:02

来源: 无

作者: 徐定华

翻阅微信朋友圈,发现向父亲致敬和祝福的话语很多,读后令人感动。都说“父爱如山!”的确如此,特别是自己成为父亲之后,时刻都能感受到做父亲的不易与艰辛。趁此,我也想来说说我的父亲。

父亲之勤

父亲是个特别勤劳之人,他的勤劳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感染着我,让我受益无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亲坚守了一辈子,哪怕是现在年纪大了,父亲也仍然坚持每天下地劳动。他把土地当作他最亲近的人,一天不去和土地打交道,心里就好像过得不踏实。

我老家位于赣东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村子既小又穷,除了耕地多,还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穷乡僻壤,贫穷、闭塞、落后,至今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或柏油路与外界相连。村子20多户人家,约百来人,差不多都靠种田和外出打工为生,读书、从政、经商的寥寥无几。

从我记事起,生活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两个字:第一个是“饿”,经常饿得四处找东西吃,地里的红薯、花生、萝卜,只要能吃的,都想办法去弄来吃过。第二个是“穷”,穷得一件衣服经常是哥哥穿了,再传给我穿,之后再给弟弟穿。那时父亲在大队做民办教师,他白天去学校教书,放学回家后再到地里去劳动,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我们村子的田地特别多,光水田就平均每人三亩多,分田到户时,我家分到20多亩水田,10来亩的旱地,共计有30多亩耕地。这些田地肥瘦不均,有的好种,有的难种,好种的,大家自然都会种上庄稼,难种的,有的人家就放弃不种。但父亲的态度是,不管好种难种,统统都要种起来,不能种水稻,就改种其它农作物,绝不允许荒废一寸土地。对于那些难种之田,他总是想方设法,硬着头皮也要种上庄稼,而对于庄稼的收成,父亲则很少考虑。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不会闲着,除了休息,他每时每刻都在劳动,哪怕是正月初一,大家都在忙着拜年走亲戚,忙着吃吃喝喝,父亲也不会空闲下来,他总要找些事情来做,比如他会主动去后山上放牛,他会挑着箩筐去地里拔菜,他会把堆在院子里的猪粪用独轮车推到田畈去,他还会背上锄头去地里给油菜除草松土。总之,他就是不肯停歇下来。邻居们都劝他,说:“徐老师,你过年也休息一下啰!”他则听后笑笑,依然劳动如故,仿佛过年与他无关。

勤劳致富,这是父亲始终秉持的理念。分田到户后,在父亲的操持下,家里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父亲不仅供我们兄弟三个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还在我读大二那年,拆掉了原来破旧的泥土房,盖起了村里第一栋两层楼的小楼房,一下子让家里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对于我们兄弟三人,除要参加劳动外,父亲从不提任何要求。书,只要你愿意读,他就尽力供,不愿意读,他也不勉强。奇怪的是,在他这种宽松的教育方式下,我们兄弟三个都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先后“鲤鱼跳农门”离开了农村,这或许是我们对于父亲最好的报答。我明白,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父亲之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最讲究的还是“忠孝”二字。有着“中国核潜艇之父”称誉的黄旭华老人曾说:“一个人对国家的‘忠’,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此言极是!一个人,只有忠于国家、忠于集体、忠于他所从事的职业,那便是尽了“孝”。因禀赋差异,机遇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但只要尽了力,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所帮助,也便是“忠”。

改革开放前,父亲曾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政策,允许民办教师参加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我清楚地记得,参加考试那年,父亲经常通宵达旦,一个人躲到家里的阁楼上看书学习。通过刻苦努力,他考试合格,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吃商品粮”的人。父亲曾多次跟我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读书考大学,他很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考上。但时运不济,小时候家里太穷,他的梦想终未实现,这也许是父亲此生最大的遗憾。

父亲教书认真负责,对学生充满了关爱之情,他公私分明,从不沾公家半点便宜。特别是当了校长之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学校上,哪怕家里再忙再有事,他都没请过一天假,硬是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学生上学水都没的喝,为此,他就从家里带去水桶,到学校所在的村庄去挑井水,让学生下课后去喝。上级来人到学校检查工作需要吃饭、住宿,他就从家里背去柴、米、油、盐,自己动手烧饭做菜,而对于公家的东西,他看得比谁都紧。当时按规定,上级会给小学校长每人配备一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方便他们去乡里开会。那时在农村,自行车还是稀罕之物,为确保安全,每逢周末,父亲都会把自行车骑回家来保管,但绝不允许我们去触碰。记得有一次,我趁着父亲出门干活,便和几个小伙伴把自行车“偷”到村口的道路上骑了起来,但不知怎么就被父亲发现了。见他气呼呼地走到我面前,一句话也不说,一把把我从自行车上拽了下来,并狠狠地用手指头在我头顶上敲了一个重重的“锣丝钉”,之后,二话不说,迅速把自行车推了回去。在我记忆中,那是父亲唯一一次动手打我,算是对我最严厉的惩罚。

父亲之善

在乡亲们眼里,父亲是个非常宽容、善良、厚道,并信守承诺的人,这些优秀的品德让父亲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能让的,父亲都先让给别人,从不与人计较和争执。

粮是人命,水是稻命。在农村,夏天为争水,邻里之间发生口角、争吵,甚至打架的事经常发生,谁都不愿意自家的稻田因缺水而受旱,谁都想早点把水引到自家的田里去灌溉禾苗。每当此时,父亲总是让乡亲们先来,他则经常中午顶着毒辣的太阳去引水灌田。又如村里分派山林、地基之类的,父亲也从来都是让乡亲们先挑,他愿意等到最后,人家挑剩下或者不愿意要的,他就把它要来。而碰上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或者谁家办事情人手不够,父亲则是不请自到,主动给乡亲们伸出援手。再比如去集市上买东西,父亲经常会多付一点钱给那些商贩,个别商贩见父亲好商量,便把一些劣质商品卖给父亲,父亲也从不多说什么,为此,他没少被母亲数落和责骂。对于陌生之人,他总是以笑相迎、以善相待。看到生活困难的亲朋好友,他总是想办法去加以接济。

父亲不爱说话,也不爱打牌赌博之类的乡间娱乐,但却爱喝酒,虽非嗜酒如命,但也是无酒不欢,每餐都要自斟自饮几盅,人少还好,一旦碰到桌上人多,父亲肯定非醉不可。老家人喝的酒被称为“烧酒”,都是自家请酿酒师傅上门用稻谷酿制的高度白酒,若不擅饮,几口下去便要醉了。

就像做人一样,父亲喝酒直率、豪爽,从不用劝,也从不凭着自己的酒量好去欺负别人,反到是经常被别人“欺负”。老家喝酒用碗,有人趁他不注意,在碗里倒入开水和他干杯,他也来者不拒,同对方一饮而尽。桌上有人抱打不平,告以实情,父亲还不肯信,反而笑呵呵地说:“这不可能!对方怎么可能拿开水和我干杯呢?我明明看到他碗里的是酒。”憨厚、善良如斯,实乃少见。我知道,喝酒是父亲减压的最佳方式,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我们兄弟三人的成长,父亲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现在每次回家,母亲总让我多劝劝父亲,让他少喝些酒,但性格使然,积习难改,父亲总听不进我们的劝。

除了劳动、喝酒,父亲还有一项爱好,就是通过看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早年没有电视,劳动之余,他喜欢读书看报,后来家里买了收音机,他就通过收听广播来获取新闻资讯,父亲出门干活,总爱在锄头上挂上一个竹篮,篮子里放着收音机,一边干活一边听广播成为父亲很长一段时间的劳作状态,他最爱听袁阔成讲《三国演义》。如今,家里早已有了电视机,劳动、喝酒、收看央视《新闻联播》成了父亲一天中雷打不动的三个固定节目,即使是一年中最忙的夏季双抢时节,一快到晚上7点钟,他便会立马放下手中的活,从田间跑回家中,坐在电视机前认真收看《新闻联播》,看完之后再返回地里继续劳动。令我感到吃惊的是,父亲的记性特别好,看过的新闻都记得非常清楚,对于国家大政方针、世界格局演变,他也了然于胸,绝非一般农人可比。

父亲之“笨”

不过,父亲的“笨”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他种田靠的是力气和意志,纯粹是苦干,从来不懂得巧干。为此,我们兄弟三个跟着他真是吃尽了苦头,比如有的地,明明可以用牛去犁,但他嫌地硬,担心累到牛,就非要我们用锄头去翻;又比如稻田里水干了,本来可以租台抽水机去抽,但他舍不得花钱就一定要我们用水车,靠人力去车水浇田;再比如给稻田除草,为了省事,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会去买除草剂,但父亲从来不买,他硬是要我们采取老办法,用手去拔。为此,我们经常和他发生争执,在心里也经常埋怨和责备父亲,不理解他为什么总是这么“笨”、这么顽固不化。

对于新鲜事物,父亲一点也不敏感,家里的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等发生一点故障,他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现在的农村,家家都用上了热水器、空调、电冰箱,但父亲一点都不懂得去添置,有时想帮他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也都被他一一拒绝。至于手机,他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怎么使用,外出乘坐高铁,也不知如何买票。笨拙如斯,也实在少见。

勤劳、忠厚、善良和笨拙外,父亲还特别节俭,他经常说,生活越简单越好。每次来到我家,见到满地的鞋、满柜的衣,他总是表示非常的不解,说:“真不知道你们要买这么多东西干嘛!”他自己则是夏天一双塑料拖鞋,冬天一双解放鞋,身上穿的也基本上是我们淘汰的旧衣服。生活简单,清心寡欲,粗茶淡饭,不贪求、不奢望,让父亲有了良好的心态,他遇事不急不燥,就是天塌下来,他照样能吃能睡,我认为这是父亲最大的福气,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