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新宅高山飘香②|张华沛:20年坚守,让有机香飘四方

2025-06-20 14:11:43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八百米云端,武义新宅镇以四季为笔,绘就一幅香气地图:春茶、夏果、秋稻、冬药。这里,偏远成就稀缺,传统孕育新生。即日起,金彩云武义频道将开辟《新宅高山飘香》系列报道。让我们循着香气,走进这片云上的理想国,了解新宅的农业,聆听土地与人的和鸣。

在武义县新宅镇的大山深处,张华沛已经默默耕耘了20个年头。这片海拔高低悬殊、昼夜温差大的土地,在他眼中是孕育优质农作物的天然宝库。

20年前,张华沛放弃在外销售茶叶的工作,一头扎进新宅镇三坑口村,成立了雅绿茶厂,开启了他的有机茶事业之旅。

ee55225a32585edf7c45b843285d577.jpg

从2004年到至今,张华沛从上潘、内三坑等下山脱贫村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将其精心改造为有机茶园。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茶园年产茶干1.5万公斤,产品畅销山西、北京、深圳等地,不仅如此,还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以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沛渐渐发现,曾经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产品单一,难以吸引更多客户;零散种植与落后管理,导致土地逐渐退化;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而产品价格却难以提升。

1750317147832.png

面对这些困境,张华沛积极寻求改变之道。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大胆尝试茶园认养模式。客户通过出资认养,获得茶园一年的采摘权,茶园则仍由基地专业管理。这一创新模式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吸引了无数茶叶爱好者的目光。目前,他的茶园认养面积已达560多亩。

茶园认养模式的成功,让张华沛更加坚定了做有机农业源头的决心。2016年前后,借着新宅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东风,张华沛将剩余的300多亩空闲地进行改造,种上了土豆、番薯、玉米、西瓜、圣女果等丰富多样的瓜果蔬菜,并以有机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昔日的荒山摇身一变,成为了生机勃勃的“百果园”。

cb3cda211922047ada72c2965cc0f39.jpg

本月底,张华沛基地里按有机方式种植的蔬菜水果即将迎来丰收。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有机果蔬的美味,他不仅将在各大食堂门口设点销售,还通过私域流量——微信群接龙的方式,开启线上订购渠道,方便客户选购。

值得一提的是,这片“百果园”内一套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是味道好的关键。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菜叶等废弃物,并不会被随意丢弃,而是经过粉碎、堆肥等处理,转化为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重新施回土壤,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肥力,还为下一季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养分。同时,张华沛在茶园和种植园内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原生植被,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制衡关系,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了对有机农药的依赖。这种生态循环模式,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农作物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他还顺势打造了农家乐、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采摘游的兴起为这片大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1750317477918.png

如今,张华沛的有机农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多个品种的瓜果获得了有机认证。他还成功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茶叶加工用房”建设,规划建设面积800多平方米。新厂房投入使用后,每天可加工鲜叶5000公斤,产能将提升至目前的5倍。同时,智慧农业的引入,更为他的“有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华沛的有机农业之路,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50多岁的三坑口村村民高潘有,过去从事体力劳动,受伤后生活不便。如今,他回到家乡帮张华沛管理基地,妻子也能在果园里劳作,两人收入稳定,生活幸福。基地每年发放给村民的工资就高达100多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让生产管理得以更好地跟进。

在张华沛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有机农业,参与到有机种植当中。他用20年的坚守,在新宅镇的大山里书写了一个有机农业的故事,让这片土地上的有机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e51d429c2c084ddade4bd5b17916acc.jpg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