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双龙   正文

大咖共论中国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后半篇文章”

2025-06-22 15:06:30

来源: 无

作者: 苏宣萌

风景名胜区是一座城市的“金名片”,旅游体验如何,如何创新发展,统筹好生态开发与保护备受关注。6月21日,大型系列全媒体访谈节目《美丽中国大家谈》在金华举行,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员、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云集金华山,在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共同解码践行“两山”理念取得的突出成就,总结交流我国风景名胜区创新转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赋能景区转型升级。

圆桌会上,对话嘉宾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风景区面临困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共同找寻传统风景名胜区的转型升级路径。大家一致认为,金华山是一本亿万年的地质史书,值得慢慢看。儒释道千年在此共生共荣多元化文化交融域,值得我们慢慢品。金华山正完成一场惊艳的年轻化蝶变。在古今交融中焕发出年轻的基因,值得多次体验。双龙风景名胜区扎实推进双龙从传统观光景区到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景区转变,推动景区新业态新场景更丰富,游客新玩法新体验更多样,为传统山岳型景区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大咖论道:助推景区发展“加速跑”

风景名胜区有冠绝天下的自然风光,但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随着行业飞速转型升级,旅游消费市场正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单一的自然观光、陈旧的产品模式都难以获得市场的青睐。如何提高景区的竞争力?与会嘉宾现场展开热烈讨论。

作为知名的规划设计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当前全国风景名胜区正处于转型的瓶颈期。“规划落后、功能定位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俞孔坚说,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旅游偏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休闲游”“沉浸游”等旅游方式和历史古迹、自然风光、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多样化的元素,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关键因素。面对年轻人旅游偏好的转变,景区需要因时而变,积极调整发展策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吸引游客,更要留住游客。“景区最忌讳千篇一律、千景一面,如何打造独树一帜的风景名胜区?让游客留下来,我认为唯一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名誉会长王水法表示,当前阶段,景区发展必须对当地文化进行挖掘,让游客参与体验,并且对产品进行植入,让景区既有山水可游,更有文化可享。

“AR,VR等技术的出现,让景区有了更多文化传播和承载的载体,更好地赋能景区转型升级。”作为深耕文旅行业的科技型企业领军人物,浙江天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杨倩分享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创新方法提升景区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的策略。她表示,要通过数字化技术结合自然景观、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来进一步吸引游客,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历史,体验文化。

“金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践行了‘两山’理念,取得良好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在发言中表示,风景区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同样也要丰富和提升景区文化内涵。通过发掘文化内涵,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景区景点,在讲好人文故事的同时,叫响全域旅游。此外,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年轻游客的需求,把“古老的山”和“年轻的山”结合起来,推动文旅产业千帆竞发、高质量发展。

各地实践: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如何进一步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避免景区被时代浪潮淘汰,在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提升景区的内生性动力?会上,与会嘉宾,金华双龙风景区、山东泰山风景区、四川乐山等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实践,亮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范本”。

“我们认为,困扰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景点单一、玩法单一、受众单一’。出路有两条,一是让游客有地方去,二是让游客有时间去。” 双龙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主任徐赞介绍,近年来,双龙旅游风景区紧紧抓住5A创建的契机,“大刀阔斧”“微改精提”各项业态,从原来的“一个洞”打造为如今的“一谷两湖六洞十景”新格局,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景区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过夜游甚至多日游人数显著增长,金华山也真正从“溶洞时代”走向了“全山时代”。

“如今,泰山积极向游客展示东西两面,开发新的业态和片区,让游客能够静下来、住下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孙磊介绍,泰山景区此前面临游客数量增长停滞的问题,为了打破这一现状,泰山通过整合全市资源,通过提升服务和开发新项目吸引游客,如泰山温泉度假村等,分散客流量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同样提质升级的还有四川乐山市。“我们提出’换种口味打开峨眉山’的口号,通过举办赛事、演出和推广美食等方式吸引游客。”乐山市副市长许天毅介绍,去年乐山游客总量达到1亿人次,峨眉山正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户外运动目的地,已经成功举办多项国内外体育活动,有限提升了当地旅游发展空间。

金华山经验:值得国内各大风景名胜区学习借鉴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嘉宾以“金华山的三变”为线索展开讨论,通过从“溶洞时代”迈入“全山时代”;让“古老的山”蝶变“少年的山”;使“金华的山”走向“世界的山”,提炼、总结出传统山岳型景区创新转化形成的“金华山经验”,为风景名胜区在全民游憩时代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了诸多有力的借鉴和积极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长期关注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与金华的缘分不浅。他认为,金华山的三变,是中国风景名胜区三变的一个样板。目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所有的行业,都在进行变革。金华山的三变,是大时代三个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名誉会长王水法说,文化是景区的基因与灵魂。想要打造出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个性化景区,文化是决定性的力量。要通过在地文化的挖掘、提炼与植入,让景区既有山水可游,更有文化可享。金华山在“文化塑魂”方面下足了功夫,从黄大仙信仰的全球传播,到古村落耕读文化的世代传承,再到双龙洞千姿百态的自然奇观,将金华山打造成一座中华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张永利最后指出,双龙旅游风景区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取得了良好成效。他说,金华山突破了“景点单一化”等发展瓶颈,从“只知双龙洞”到“也知金华山”,为传统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提供了范例,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从思路上看,目标定得高,痛点抓得准,亮点造得妙。有慧眼,懂时尚,会挖掘,善创新;从做法上看,通过“微改精提”,形成了“一谷两湖六洞十景”的景观格局,实现了产品、业态的大幅跃升。通过立体布局,实现了水平方向有扩展,垂直方向有突破。通过科技赋能,既做出了增量、又盘活了存量,还补齐了管理短板;从效果上看,引入的新元素、新产品、新业态、新玩法、新体验,拉长了产业链条和消费链条,把“一日游”变成了“多日游”,把“走马观花”变成了“深度体验”,极大地提高了景区的综合收入,提高游客的获得感。金华山主客共享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管理思想,值得国内各大风景名胜区学习借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