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乡约   正文

玉米和水稻组“CP” 荒田变“双收田”

2025-06-27 10:08:00

来源: 掌上武义客户端

作者: 通讯员 朱航晓 朱靖 楚杨

近日,在武义县熟溪街道水碓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党支部书记涂晓红正带领村民们分类打包刚摘下的水果玉米,她反复叮嘱:“这些是送去食堂的、这些是杭州电商的、这些是本地订单,千万别搞混了。”近期,村里今年2月种下的水果玉米迎来丰收,每天清晨有近万根玉米经过分装,以每根5—8元的价格发往各地。

过去,水碓后村50余亩流转土地曾一度荒废。去年1月,省农科院来到村里结对帮扶,提出了“玉米——水稻轮作”的种植方案。村里借此机会从农户手中集中租赁土地,提供给第三方企业进行示范种植运营。

据悉,基地采用“早熟鲜食玉米+晚熟优质稻”的轮作模式,实现“水旱轮作”一地双收。5月底采收水果玉米,随后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6月中旬即种植水稻。水果玉米亩产鲜穗约1200公斤,亩产值可达1.2万元;水稻亩产600余斤,亩产值约2500元,两者轮作模式年亩效益约1.5万元。

这个由省农科院对接帮扶、第三方企业主导运营的示范基地,为水碓后村带来了产业发展新机遇。以往因村民外出务工而无人问津的田地,如今重现生机。此外,该基地日均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年收入超3万元。村集体从农产品销售额中提取10%作为发展基金。如今,村里的农产品还有了自己的品牌“水碓红”。

此外,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助力下,水碓后村近期还尝试了玉米——黑斑蛙共生的立体生态种养新模式。目前200斤蛙苗已投放玉米田间,预计8月可收获1500斤成蛙。结合两季玉米,大棚内实施该模式亩产预计突破5万元。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