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07:01:04
来源: 无
工作26年,虞向红第一次递上了年休假申请。“老黄牛怎么休息了?”看到申请,同事们很惊讶。只有虞向红自己知道,这次,他要做件大事。
虞向红是国网东阳市供电公司营销(客户中心)党支部书记,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获得者。作为向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热心公益,此行,他要护送23名坐轮椅的残疾人朋友奔赴首都北京,完成一场酝酿多年的圆梦之旅。
从打通无碍出行路,到开辟创业新天地,再到构建幸福新家园,金华全力撑起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大伞”,各级残联组织积极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地生根,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扎实推进城乡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关键环节,托举起特殊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虞向红,是热心助残公益项目的代表。
坐上高铁,看着车窗外倒退的风景,想象着轮椅队列驶过天安门广场、穿行故宫红墙、登临八达岭长城的场景,周跃芳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29年前一场脊髓炎将她困于轮椅,出行旅游成了奢望,对首都的向往深埋心底。如今,在“幸福轮友”项目帮助下重获技能与勇气的她,梦想照进现实。
这场历时6天的首都之旅,不仅是一次出游,更是对无障碍出行的一场考验。为了这一刻,虞向红筹划了近两年。
2020年,虞向红牵头成立了东阳市向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聚焦扶残、敬老、助学、纾困、赋智等内容,“幸福轮友”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年,在老虞尽心尽力的组织下,轮友们的足迹经过义乌、永康、磐安等周边县市,还一路延伸到杭州、舟山等地。大家不仅渐渐学会了多种轮椅出行技能,更是在走出家门的努力中重拾信心。
“出去的多了,有轮友就一直跟我念叨,能不能也去北京看看。”听到这个有点难度的愿望,老虞起初有些发愁。“北京离东阳1600多公里,涉及交通、住宿、景区衔接和安全保障等,大部队轮椅出行,需要操心的细节更多。”此后,轮友的心愿便在老虞的心底扎下了根。今年,了解到无障碍设施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北京当地朋友仔细对接后,老虞终于下定决心,要帮这群轮友圆梦。
“轮椅锁不住人生,能锁住我们的只有自己”,虞向红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的是鼓励别人,更是鞭策自己。过去几个月,老虞一直在默默做攻略:北京地铁网络复杂,他反复研究线路图,发现主要景点多分布在1号线、2号线上,但这些老线路的部分站点无障碍设施不足,因此必须精心规划绕行路线;酒店既要靠近核心景区、有无障碍客房,还得控制预算,他一家家对比筛选;最关键的是理念——他决心让轮友们“唱主角”,全程仅配备3名志愿者辅助,把自主出行的考验变成能力展示的舞台。
5月12日上午,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虞向红带着20多名轮友,从横店高铁站出发,开启了为期6天5晚的无障碍圆梦之旅。行程中,我市铁路部门提供全流程便利支持:工作人员从进站口提供一对一引导、开辟轮椅乘客优先通道、在站台协助快速上下车,确保轮友顺利完成跨省出行。一路上,这支特殊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地铁站里热心市民主动帮忙推轮椅、抬上台阶;景区工作人员引导服务;酒店前台特意调整房间安排方便他们出入……点滴善意汇聚成河。
“终于看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我就坐在第一排。”当时的雀跃心情,周跃芳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当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听到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她和周围的轮友们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一条条“无障碍通道”,正为残疾群体打通拥抱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虞向红和轮友们用轮椅“丈量”北京的壮举,为这条通道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家人们看看,新鲜的黄桃,点击加入购物车,给残疾农户献点爱心。”在位于永康市飞凤路的壮翼电商创业孵化基地里,姚鑫进正带领一群特殊创业者乘风破浪。
这份事业背后,是姚鑫进用奋斗谱写的人生壮歌——小儿麻痹症让他失去行走能力,但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举重赛场上交出了一份精彩的体育竞技答卷,夺得全国残运会银牌。2021年,姚鑫进牵头成立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身边的残疾人开启电商事业。
“一路走来,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心,政府给予的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也非常大。”姚鑫进说,事业有所成就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为此,他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打造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壮翼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主要销售运动鞋服等商品,并设立助残助农产品销售区,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电商培训。
走进办公区,残疾员工正熟练地运用电脑进行排单,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目前我们有10名员工,其中4名是残疾人,我希望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鼓舞残疾朋友自强不息,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姚鑫进说。这几天,基地正在帮助永康花街镇八字墙村的残疾农户售卖黄桃和杨梅,除了通过线上直播售卖外,还积极对接永康当地的商超,打通线下供货渠道。
创业基地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电商实训、直播大赛、产品代销、联盟助农……目前已带动30余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助力残疾人和农民增收500多万元。“姚哥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能,更是永不言弃的精神。”患有脑瘫的胡徐杭在基地从事销售工作4年,负责淘宝店铺的接单。在姚鑫进的鼓舞下,原本内向自卑的他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年销售业绩已达300余万元。这样的榜样力量,正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勇敢闯出新天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指明了新时代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电商直播、非遗文创、共富工坊、短剧群演……开辟新兴业态拓展就业,正成为我市多渠道促进各类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残疾人电商直播技能培训,连续5年举办直播创业大赛,2024年全市残疾人直播创业年度营业额近1亿元。
在婺城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暨乾西乡残疾人之家,另一种就业赋能模式同样开花结果。工疗车间内,来自乾西乡栅川村的于建彤手指翻飞,正在包装一批彩色的扭扭棒。谁能想到动作娴熟的他,初来时还是对来料加工毫无技能和经验的精神三级残疾人。
今年1月,于建彤来到乾西乡残疾人之家。在这里,他不仅结识了一批残疾人工友,每个月还能通过手工劳动赚取“外快”。“我在这里干活,一天做了4个小时,赚了50多元。”于建彤边熟练地打包边跟工友聊天,“感觉自己不再是别人的负担,我也能贡献力量了。”
据悉,婺城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是浙江省首个县(市、区)级调配平台。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已对接温州、台州、丽水等地的多家企业,落地以来料加工为主的辅助性就业项目15个,月产量超55万件,是全区辅助性就业的“中枢大脑”。
“目前,我们一共有47名残疾人入驻,包括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中心负责人廖亮告诉记者,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差异,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工序工位。经过培训和练习,这些残疾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健全职工。“通过我们调配中心资源整合和就业安置,残疾人朋友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给他们缴纳了社保,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改善。”廖亮说,调配中心已经在婺城部分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建立调配点,提供纽扣组装、纸盒粘贴、首饰包装等劳动强度适中、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时间灵活的来料加工业务,带动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及周边自由劳动力零工就业1000余人。
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金华市已累计建成163家残疾人之家,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庇护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4800余名。近年来,市残联持续推动残疾人之家转型升级,探索和推动依托残疾人之家建设集中就业形式的工疗车间和按比例就业形式的帮扶性就业基地,撑起一片“就业有门、生活有爱”的共富晴空。
2023年上线的亚残运会宣传短片《穿行在青山绿水间》中,姚鑫进奋力托举杠铃的镜头一闪而过。那绷紧的肌肉与坚毅眼神,恰似金华残疾人事业最传神的写照:伞骨是日益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康复、就业、维权服务网络,伞面是无数虞向红、姚鑫进们的托举之力,共同为折翼人生撑开一片翱翔的苍穹。
这把伞下,有轮椅丈量世界的远方,有键盘敲击出的尊严生计,更有千万颗心共同跳动的温度——八婺大地上,权益保障的大伞正为残疾群体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艳阳天,让他们收获经济富裕,更享受精神层面的万里晴空。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